如果时间回到30多年前,甲骨文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它可能不会相信有今天的这种结局。
从曾经占据中国数据库市场9成的龙头霸主,到如今在中国几乎毫无存在感。
这个以“技术垄断”著称在中国市场盘踞多年的巨头,最终还是被市场无情淘汰。
而这背后,绝不仅仅是一个国际跨国公司跌落神坛的故事,而是一场技术反击的胜利。
01
2019年,甲骨文的中国研发基地宣布大规模裁员计划,900多名中国员工瞬间丢掉了饭碗。
当时上海陆家嘴办公楼外拉满了抗议横幅,冲突甚至引起了媒体关注,然而裁员之后呢?
甲骨文创始人的那句“不需要培养更多中国高端工程师”就甩在了所有人脸上。
更嘲讽的是,这家公司在为中国市场“服务”的30多年里,从来就没想过公平对待中国员工,更别谈有什么技术上的本地化策略。
36年前,这家跨国公司踏上了中国这片土地,那时候,中国各大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正如火如荼。
银行业、通信业都在急需现代化的核心系统,而甲骨文的数据库技术无疑是填补空白的最佳选择。
靠着技术优势,他们很快俘获了中国的大型企业,工行、建行的核心系统、监控系统、运营商的计费系统。
几乎能被称得上“核心”的地方,全都有甲骨文的影子。
然而从他们业务展开的第一天开始,甲骨文的各种商业行为就写满了“垄断”两字。
它不只是技术上占优,而是利用这种技术依赖,像收保护费那样对客户疯狂施压。
某段时间,一家运营商想更换计费系统,甲骨文直接让对方签下10年服务费等于20%合同金额的霸王条款。
某家大型企业想要把数据转移到国产服务器,甲骨文立马就断掉了所有合作,甚至导致监控系统短暂停摆。
听起来是不是气人?更让人扎心的是,他们从没真正尊重过中国企业和工程师。
02
甲骨文对中国人的态度,说白了就是,你得听我的,从技术授权到工程师管理,无一不充满傲慢、压迫和“技术封锁”的意味。
埃里森在内部会议上直接放话:“不能任由中国像美国一样产生更多的工程师。”
也因此,甲骨文上海研发中心里800多名工程师,从来没有一个位居核心决策层,甚至连部门技术总监都必须由美国人担任。
在这种模式下,中国企业一直被甲骨文吃得死死的,对方有技术,有话语权,就算交了钱,还得看着对方的脸色受气。
但霸权终不会持久。从2008年开始,中国技术团队悄悄吹响了反击的号角,这其中,阿里巴巴团队算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当年,甲骨文以涨价的方式威胁阿里,服务费直接飙升2.5倍,但这次他们赌错了。
阿里的技术团队没有接受威胁,反而是直接决定自研数据库。
后来,经过长达5年的封闭式研发,OceanBase横空出世,并在2013年的双十一成功顶住了350亿交易额零故障的巨大压力。
这个自研产品的出现,证明中国企业终于有了能正面硬刚甲骨文的实力。
这件事像一枚信号弹,中国企业纷纷喊出了“我们也能行”的口号。
2016年,OceanBase更是刷新了当时的世界纪录,把甲骨文引以为傲的技术优势彻底踩在脚底。
其他企业也没闲着,华为推出了GaussDB,并拿下金融级别的最高安全认证,腾讯的TDSQL也成为支持微信支付高频交易的重要功臣。
这些国产数据库的崛起,不仅直接把甲骨文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打回原形,更颠覆了“中国工程师只能打下手”的偏见。
03
其实,真正让甲骨文感受到生存威胁的,是中国人开始推动技术国产化的决心。
2018年开始,各大金融机构都开始逐步实现核心系统的国产替换。
这就意味着,甲骨文曾经赖以生存的大客户,银行、铁路、电网等行业,正式和这家公司宣布“再见”。
面子丢了,里子也保不住,甲骨文试图用裁员的方式挽救自己在中国市场凋敝的局面。
2019年的大裁员,彻底让公司在中国的形象败光。
技术霸权终究是一场独木难支的梦,这种“靠逼迫客户吃老本”的商业模式,最终也无法适应全世界越来越重视技术自主化的潮流。
如今,2025年,我们再看甲骨文的现状,曾经风光无限的“数据帝国”似乎已经日薄西山。
在全球AI浪潮的冲击下,甲骨文却拿不出任何有竞争力的产品,而他们以往最引以为傲的数据库性能,早就被中国团队甩开了几条街。
市场数据显示,甲骨文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仅剩5%,过去动辄签下的几十亿元的合同,现在连零头都捞不到。
从本质上说,甲骨文的落寞,是中国技术产业崛起的必然结果。
过去的我们,少资源、少时间、少经验,只能硬着头皮接受对方的不平等条款。
而今天的中国,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技术研发体系和创新体系,将“技术独立”变成了战略目标。
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忘记曾经的压迫,于是当机会到来时,便倾尽全力,狠狠地回击了甲骨文的傲慢和偏见。
甲骨文的失败,也提醒了所有逐利至上的资本巨头,他们不能永远用技术优势困住消费者。
一旦信任和尊重被践踏,那么失去的又何止是市场?
信息来源:中国电子报:甲骨文裁员谷歌暴跌,都是“云”惹的祸观察者网:甲骨文创始人曾扬言遏制中国:培养这么多工程师还得了
#MCN双量进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