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40度的长津湖战场上,志愿军27军握着330多门六零迫击炮,打完全场却只砸出去不到5000发炮弹!你没看错,平均一门炮连15发都没用到,这事儿要是放现在,估计不少人得纳闷——是炮弹不够用,还是战士们不敢打?要知道这可是决定战局的关键战役,手里有家伙为啥不往狠了用?
其实别着急下结论,先得搞明白六零迫击炮这玩意儿,在当年为啥能成志愿军的“香饽饽”。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炮从抗战时期就跟着咱们军队跑,直到现在解放军序列里还有它的位置,论资历比不少老兵都深。可它明明就是个轻型迫击炮,就算现在加了新科技,射程和威力跟那些大口径火炮比,还差着一大截,为啥偏偏就能把75毫米山炮给挤下去?
要讲清楚这个,得回头看看老编制。早在二战那会儿,75毫米山炮在咱们军队里地位可不低,按规矩得编成一个营,归军或者师直接指挥,算是正儿八经的压制火力。就说1937年国民革命军的调整师,每个步兵旅下面的三个营,每个营都得配个炮兵排;到1942年,一个军更是要直属一个山野炮兵营,三个连每连4门炮,看着挺气派。
可编制这东西,有时候就是“纸上谈兵”。受各种条件限制,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国军119个军里,也就76个军凑齐了军属炮兵营,350个师里更是只有51个师有师属炮兵营,剩下的全是“空架子”。后来还是接收了大批日军火炮,才勉强让每个师都有了个山炮营。
建国后1950年,咱们解放军的《国防军陆军部队军暂行编制表》里,也把12门75毫米山炮编为师直属炮兵营。那会儿一个师的装备清单里,光步枪就有3993支,短枪680支,冲锋枪732支,轻重机枪加起来255挺,再加上84门六零迫击炮、27门八二迫击炮和12门山炮,看着配置挺均衡。
但抗美援朝一开打,情况就变了。苏联武器一批批运过来,从1951年开始,不少步兵师的山炮营直接扩成了炮兵团,里面不光有原来的山炮营,还加了苏式37毫米高射炮营和76.2毫米野炮营,有的师还把高射炮营单独拎出来;像1军、16军、66军的步兵师,更是直接撤了75山炮营,换上了苏式122毫米榴弹炮营。到1953、1954年改编制时,122毫米榴弹炮直接成了师直属火炮,75毫米山炮彻底被踢出了师直炮兵序列。
这会儿有人该问了,75山炮到底差在哪儿?最明显的就是射程。当时咱们用的三种75山炮,美制M1射程8.7公里,日本94式8.3公里,41式更短才6.3公里,可苏式ZIS-3型76.2毫米野炮一出手就是13.3公里,差着好几公里的距离,在战场上就是“我能打着你,你打不着我”的差距。
当然75山炮也有优点,重量轻,三种型号都在500公斤左右,而苏式76.2野炮足足有1200公斤。可这优点到后来就不算事儿了——1950年的时候,一个步兵师就1辆运输车,师属山炮全靠骡马拽;到1954年,光炮兵团就有41辆运输车、39辆牵引车,力气大了自然能拉更重的炮,谁还会揪着轻量级的不放?
而且新编制下的师直属炮兵,122榴弹炮、76.2野炮、120迫击炮、37高射炮、57反坦克炮全都有,防空、打坦克、曲射支援样样能扛,75山炮也就没了立足之地。有人说那能不能下放到团里用?日本二战时就试过把41式75山炮编到联队当直属炮,可咱们50年代已经有了无后坐力炮,山炮和步兵炮在它面前根本没优势,自然没必要留着。
反观六零迫击炮,虽说国产化比山炮晚,但产量是真吓人。1942年国民政府50兵工厂仿照法国布朗德炮造出31式六零迫击炮,到1945年就造了3400门,同期10兵工厂也造了2770门;就算1948年9月到12月,国民政府都快撑不住了,这俩厂还凑出2700门。咱们解放军这边,解放战争时主要靠哈尔滨军工厂生产,三年就造了2337门。就这产量,说是当时国内最容易拿到的步兵火炮,一点不夸张。
更关键的是它够轻便,能跟着步兵跑。早年间国军甲种师编制里,每个步兵连都要配6门六零迫击炮;咱们解放军虽然也想用八二迫击炮,觉得实在需要曲射火力,从营里调下来就行,可八二迫击炮太重,以当时的运输能力,根本跟不上步兵突击的速度。所以哪怕到现在,解放军还在用六零迫击炮,不是因为运不动重炮,而是暂时没武器能完全替代它——毕竟连排级作战,还得靠这种能揣着走、能打曲射的家伙提供支援。
全世界军队也都认这一点,迫击炮虽然不一定多准,但胜在数量多、普及广,仅次于机枪。前线步兵要火力支援,不用打电话向上级申请半天,身边的迫击炮手校准完就能打,反应速度比那些远程榴弹炮快多了。你想啊,以前的远程榴弹炮,炮弹飞出去得一分钟,还得先试射,等申请流程走完,仗都可能打
说了这么多六零迫击炮的好处,回到最开始的问题——长津湖战役里,27军330多门炮为啥只打了不到5000发炮弹?真不是战士们不想打,是天太冷了!零下40度的低温,战士们自己都冻得受不了,炮更是频频出故障,70%的六零迫击炮直接打不响。炮手们往炮膛里装炮弹的时候,没手套保护,手一碰到冰冷的炮身,直接就黏掉一层皮,那疼劲儿想想都揪心。
在这种极端环境下,能打出5000多发炮弹,已经是战士们拼尽全力的结果了。换做是你,在零下40度的雪地里,手冻得连炮弹都握不稳,还能坚持操作火炮吗?
其实这事儿也折射出当年志愿军的不容易——没有足够的保暖装备,没有充足的后勤补给,手里的武器还常常因为恶劣环境掉链子,可就算这样,他们还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在长津湖挡住了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现在咱们的军队装备越来越先进,保暖服、运输车、高精度火炮样样不缺,可当年志愿军在极端条件下的坚守,不该被忘记。
你觉得要是当年有足够的保暖物资和炮弹,长津湖战役会不会打得更顺利?或者你还知道哪些志愿军在恶劣环境下作战的故事,不妨在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