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声音,砸在白宫地板上,格外刺耳。
市场苦等了300天,总算盼来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按下“降息”按钮。
可当他宣布只降25个基点时,所有人都傻眼了。
这哪是特朗普想要的“及时雨”,分明是一场夹着政治口水的“毛毛雨”。
给面子,但只给一点
华尔街和白宫的胃口,早就被吊上了天。
他们想要的是一场痛痛快快的“大放水”,50个基点是起步价。
特朗普的心腹,刚被安插进美联储理事会的斯蒂芬·米兰,更是直接摊牌。
他扯着嗓子喊“必须一次性降50个基点”,简直就是当众朗读特朗普的“许愿清单”。
他给出的理由滴水不漏,说这是一次“风险管理”。
翻译过来就是:我看到问题了,但没你说的那么严重。
美联储的枪口,已经悄悄从死磕通胀,调转向了就业市场的潜在危机。
裂缝已经出现
别以为这是危言耸听,数据早就红灯闪烁了。
美国的就业市场,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美。
招聘率已经跌到了2020年以来的冰点。
更要命的是,官方数据在不断“挤水分”。
过去两个季度的非农数据被连续下调,几十万的“泡沫”就这么凭空消失了。
中小企业的信心更是跌到了谷底。
计划在未来三个月招人的老板,比例已经低到可怜的19%。
最让白宫头疼的是,少数族裔的饭碗开始端不稳了。
美国整体失业率看着还行,但非洲裔的失业率却在快速攀升。
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可都是一张张滚烫的选票。
鲍威尔选择降息,就是冲着这些难看的数据去的。
堵住那些批评他不管就业的嘴。
但这区区25个基点,更像是在“挤牙膏”,安抚一下市场,又没让特朗普完全得逞。
鲍威尔的乾坤大挪移
鲍威尔心里明镜似的,他真正的对手,不是经济数据。
而是当年亲手提名他上位的那个男人,特朗普。
曾经的“伯乐”与千里马,如今因为利率问题,成了死对头。
特朗普需要一份漂亮的GDP数据来装点门面,而降息,是最简单粗暴的兴奋剂。
他的逻辑简单到可怕:降息,放钱,刺激经济。
他甚至喊出过“一次降100个基点”这种疯话。
这背后,还有一笔精明的生意账。
美国政府欠着35万亿美元的债,利率每降一个点,每年就能省下3500亿美元的利息。
更别提他挥舞的关税大棒,搞得进口商品价格飞涨,最后还是美国老百姓买单。
降息,就成了他用来对冲关税冲击的“解药”。
为了逼鲍威尔听话,特朗普软硬兼施。
前脚刚威胁要换掉不听话的理事,后脚就把自己的亲信安插进来。
面对这套组合拳,鲍威尔在发布会上,打出了一手漂亮的太极。
他先是强调“美联储的独立性”,摆明了不受政治要挟。
紧接着话锋一转,罕见地把矛头对准了特朗普的关税。
他说,关税是“一次性的价格上涨,不是持续的通胀”。
潜台词就是:你用关税搞出来的通胀,凭什么要我用大放水来给你“擦屁股”?
华尔街,一边吃药一边骂娘
市场的反应最真实,简直是一场精神分裂。
降息消息一出,道指瞬间飙升,市场一片狂欢。
可没等高兴几分钟,鲍威尔一番“不支持大幅降息”的冷静发言,又给市场泼了盆冷水。
最后收盘,科技股普遍下跌,因为它们的估值全靠低利率的幻想撑着。
反倒是金融、基建这些实打实受益的板块,稳住了阵脚。
他们一边渴望降息的“毒品”来刺激股市,一边又怕美联储真的被白宫控制。
各大投行纷纷警告,要是美联储没了独立性,美国经济就得重演70年代的滞胀噩梦。
乱战之中,中概股却成了意外的赢家。
金龙指数单日暴涨,百度涨幅更是惊人。
道理很简单,美联储打开了全球流动性的水龙头,水总要找个好地方流。
相比之下,中国经济增速更高,汇率更稳,市场也更开放。
这些人民币资产,自然成了美元眼里的“香饽饽”。
結語
所有人的眼睛,都死死盯着接下来的经济数据。
如果就业数据继续难看,11月再降25个基点,几乎是板上钉钉。
可万一通胀数据突然抬头,那降息这事儿就得缓缓了。
但比数据更重要的,是鲍威尔还能在那个位置上坐多久。
他的任期到2026年结束,特朗普已经放话不会让他连任。
在最后的任期里,鲍威尔大概率会求稳,给自己画上一个体面的句号。
可他一旦离开,接替他的人若是特朗普的亲信,那美国货币政策的水龙头,恐怕就要被拧到最大了。
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只会让全球资本更加动荡。
到那时,像中国这样“政策稳、增长高”的市场,吸引力只会越来越强。
这次降息,与其说是经济决策,不如说是一场政治角力。
鲍威尔用25个基点,暂时守住了阵地。
但这,仅仅是第一回合。真正的风暴,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