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告诫儿子勿杀和珅,嘉庆执意不听,十五年后方懂乾隆良苦用心

你知道吗?据史书记载,和珅抄家时搜出的家产,折合今天的钱,起码上千亿元!在那个还没有银行大楼、也没法炒股的年代,一个官员竟然能悄悄攒下半个国家的财富。这一切竟然都发生在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皇帝乾隆晚年。老皇帝死前,还特地给他儿子嘉庆留了句话:“勿轻动和珅。”嘉庆到底听没听这话?为什么一个贪官要被皇帝三番五次地“庇护”?到底是亲情难舍,还是另有隐情?一个关于权力和人性的故事,就此徐徐展开。看到你可能会对“用人”这件事,产生全新理解。

一边是皇帝的亲口“保命符”,一边是满朝文武、天下百姓怒目而视。有人觉得和珅是妖魔,在朝堂上下兴风作浪;也有人说他其实是能臣,无他在,朝政就像断线的风筝。争议声比炒股大厅还热闹:嘉庆继位,眼下不动和珅,民心不服;可要真查起来,前朝的老臣、皇室亲贵都被和珅“罩着”,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这种局面,真让人头疼。在满清紫禁城里,权力的棋局已经摆开,谁都在等着,看看新皇都敢怎么下这盘棋。但嘉庆先稳住场面,和珅还在朝里晃呢,没人知道他到底是刀俎还是鱼肉。

故事要从头说起。和珅,出生清寒,小时候家里穷得差点揭不开锅。可他偏偏能读书、肯钻研,有一手漂亮的书法,尤其擅长模仿乾隆的签字。再加上会说几门外语,这在满清是稀奇事。年轻时,他在宫里当差,没人太看得起,偏偏和珅嘴甜手快,最擅长揣摩上意。被乾隆相中后,一路高升,成了皇帝身边最得力的红人。有说法:乾隆的几次边疆大事,和珅都出面协调,办得妥妥帖帖。有宫里的老太监感叹:“和大人这脑子,一天转八百圈!”老百姓议论:“我们穷,和珅更富;但国家运转,还少不了他。”朝臣们私下埋怨他贪,也离不开和珅的调停。有时历史就像麻将桌,谁能成才未必全靠清白,关键还得看脑子转得快不快。

表面上大局平稳。乾隆皇帝在世,朝廷歌舞升平,和珅游刃有余。老百姓能看到的是,朝廷照常发放粮草,边疆安定,没发生大乱子。和珅贪还是贪,但他的“理财”能力,仿佛给皇帝兜底:花钱有他冲,交账有他补。他甚至常常补贴国库,弥补财政赤字。乾隆不痛不痒地斥责几句“莫贪污”,实际上还是让他管钱管权。有人说:“皇上用人不疑,和大人其乐融融。”可这些假象下,暗流汹涌。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能靠着一个人压住腐败吗?一旦他倒下,朝廷会不会散架?学者摇头:这叫治标不治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早晚出事才怪。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人人都在观望。

事情终于炸锅了。乾隆一死,嘉庆一夜之间收拾和珅。所谓“父训”成了耳旁风。皇帝亲自下旨搜查和珅家,查的可不只是金币银票:房契、地契、珍宝、古玩、甚至还有骆驼、马车一长串名录。有史书记载:仅是白银、金锭就堆满了十几个库房。更恐怖的是,和珅多年积压的政务,一时间没人能理得明白;他提拔的下属、安插的亲信,瞬间成了待审之人。风声鹤唳,六部官员夜不能寐。老百姓等着看笑话:“这回总该清明了吧!”但也有人担心:“如果没有人兜底,官场真能运转吗?”一时间,清理贪腐与官府瘫痪,这两股力量,一头拉着进步的绳子,一头却连着官场的根。

看上去,嘉庆大刀阔斧,和珅倒台,朝堂清朗,“新政”开局红红火火。可日子一长,毛病来了:大量行政事务没人衔接,和珅当年“理顺”的流程一时找不到接班人。原来依附他的大小官员,多数是看天吃饭,少了靠山,互相踢皮球。“反腐”固然大快人心,可是基层官员的积极性反倒降了,许多事情被拖延。有人感叹:“治大国如烹小鲜,不是全靠丢锅。”制度对权力的约束依然薄弱,换个“和珅”,只不过是人走茶凉。朝廷里分歧更大:有人叫骂嘉庆不懂父训,说斩了和珅反而丢了主心骨;有人坚信,只有零容忍方能树立清明政治……可越是这样,人心越难一条心。

大家都说嘉庆做得漂亮,好像只要斩掉一个“肥羊”,世道清明就指日可待。可真有那么简单吗?要真是剁掉贪官就能治理好国家,那历史上何必一再轮回?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体制上的病痛总是治标不治本。嘉庆口口声声要翻篇,其实自己也没能甩开乾隆的余威。昔日的铁腕清查,说是铁证如山,不还是皇权拍板?换个角度说,大家夸嘉庆清廉,其实只是对“反腐热闹”的偷着乐。可贪腐的根子,是人性和体制的“合资公司”。不用制度管人,靠人情施政,结果都是皇帝换了个角色,问题还在台子上唱戏。说和珅有本事就该原谅,未免太会做账;说嘉庆狠得干净,也不过拿个人祭旗,到头来,大家都睁只眼闭只眼。

你们觉得,像和珅这样的能臣,一边贪一边能干,留着用用,算不算“以才遮丑”?可像嘉庆这样雷霆斩断关系网,结果一地鸡毛,国家真的会更好吗?要是你当皇帝,该怎么选?是狠心砍掉“能贪能干”的骨干官员,还是找机会修修补补,慢慢收权?有人说没有制度和透明,永远都是在治标不治本。也有人喊着“先把大贪官收拾了再说”。你会选哪一边?评论区见——别怕说错,争议才是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