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大爆单! 司机加价加疯了:一场节假日的供需博弈
“兄弟们,赶紧上线了,到处都在爆单,出车搞钱了! ”最近,珠三角的顺风车司机群里炸开了锅。 跨城订单量暴涨,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大单比比皆是,司机从“抢单难”一夜变为“挑单忙”,连千元订单都要掂量是否接单。乘客为了赶在假期出行,不仅主动承担高速费,甚至爽快接受司机加价。 有司机直言:“20块的电费,能赚400的利润,这种好事必须干! ”
但这场看似双赢的狂欢背后,却隐藏着顺风车行业的深层矛盾。 一边是司机借着供需失衡大幅加价,日入过千;另一边是乘客投诉司机“坐地起价”,平台监管形同虚设。 更值得警惕的是,职业司机和外挂软件正在悄然改变顺风车的共享本质。
供需逆转:司机从“求单”到“挑单”
以往节假日,顺风车司机常面临订单稀缺的窘境,但今年国庆前夕,情况彻底反转。 珠三角地区出城订单激增,司机只需打开接单平台,就能看到大量长途需求。 一名司机透露:“现在不是愁没单,是愁怎么选单。 有些订单乘客不加价根本没人接,但这两天乘客都特别爽快,一说加价立马答应。 ”
这种转变源于假期集中出行带来的供需失衡。 高铁票售罄、飞机票价高涨,迫使许多乘客转向顺风车。 而平台算法的调整——例如从“选单模式”变为“听单模式”,让司机可以实时接收附近订单,进一步强化了司机的主动权。 有乘客抱怨:“深夜在机场叫车,所有司机都要求拼车加价,独享单根本不存在。 ”
成本与利润:司机为何敢“疯狂加价”?
对司机而言,顺风车在节假日俨然成为高利润的“生意”。 一名电动车司机算了一笔账:“跨城订单电费只要20元,但拼满4人收入能超过400元。 ”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诱惑,吸引了不少网约车司机临时转型跑顺风车。
更关键的是,顺风车无需办理网约车“双证”,规避了营运车辆八年报废的规定,降低了司机的长期成本。 职业司机通过多账号操作、外挂抢单等手段,进一步放大收益。 有调查发现,部分司机使用外挂软件锁定优质订单,甚至倒卖乘客信息牟利。
乘客的妥协与反抗
面对司机的加价要求,乘客分为两派。 一派选择妥协:“假期能顺利回家就行,加价总比滞留机场强。 ”另一派则坚决投诉。 黑猫投诉平台上,大量案例指向司机临时加价、车辆信息不符、独享单变拼车等问题。 一名乘客气愤地说:“上车后才说要加钱,这不就是绑架吗? ”
平台规则的不完善加剧了矛盾。 例如,部分平台虽明令禁止私下交易,但对加价行为的监管却滞后。 有司机坦言:“封号也没用,换个账号就能继续接单。 ”
职业化趋势:顺风车为何“变味”?
顺风车的初衷是“共享空座”,但如今职业司机的涌入正颠覆这一逻辑。 他们通过外挂抢单、多平台接单、优化路线拼客,将顺风车变为全职谋生手段。 一名行业观察者指出:“职业司机挤占了业余车主的生存空间,真正顺路的车主根本抢不到单。 ”
这种职业化趋势与政策导向背道而驰。 国家明确规定顺风车“不以盈利为目的”,但现实中,平台为了扩大供给,默许甚至鼓励司机追求收益。 例如,某平台曾宣传“成为顺风车司机赚更多”,间接助推了职业化。
平台的矛盾角色
平台在顺风车乱象中扮演了复杂角色。 一方面,它们通过技术升级(如动态人脸识别、双向选择机制)试图构建信任体系;另一方面,算法调整(如听单模式)又为职业司机提供了便利。 有乘客质疑:“平台如果真的想规范市场,为什么允许司机绕开人脸验证接单? ”
更值得深思的是,平台是否从职业化中获益。 职业司机保证了运力稳定,但代价是用户体验下降和安全隐患增加。 某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顺风车相关投诉量同比上升40%,主要集中加价和车辆不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