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设下鸿门宴,毛泽东戴上一顶考克帽就来了!

蒋介石设下鸿门宴,毛泽东戴上一顶考克帽就来了!

1945年8月,重庆山城雾气缭绕,蒋介石的杀机也藏在其中。

三封电报,一封比一封“恳切”,连发至延安。这根本不是邀请,是最后通牒。蒋介石的算盘打得噼啪响:毛泽东若不来,就坐实“共党破坏和平”的罪名,正好给内战铺平舆论道路;若敢来,重庆就是他的天罗地网,正好逼其“缴械投降”。

算盘的两头,都是赢。他甚至连《中央日报》的头版标题都想好了。

延安的窑洞里,烟雾比重庆的雾还浓。朱德掐灭旱烟,态度坚决:“主席,不能去,太危险。”多数人的意见都是如此,重庆是龙潭虎穴,蒋介石的信用,连三分钱都不值。

毛泽东却笑了,他站起身,高大的身影投在墙上:“他要演一出鸿门宴,我偏要去当这个刘邦。我们不去,民心就输了;我们去了,就把他的阴谋直接晒在太阳底下。”

这场局的本质,从一开始就不是军事,而是政治。不是为了谈成什么,而是为了谈这个动作本身。

去,但怎么去?

周恩来提出了一个谁也没想到的点:“主席,我建议您戴那顶考克帽。”

这是一顶当时在国统区非常流行的木髓材质礼帽,孙中山先生也常戴。这个提议,石破天惊。它意味着,共产党领袖的出场,将彻底颠覆国民党宣传中“土匪”、“草寇”的刻板印象。

这不是一顶帽子,这是一颗投向全国舆论场的重磅信号弹。

8月28日,九龙坡机场。当毛泽东走下飞机,摘下那顶白色的考克帽向人群挥手致意时,镁光灯瞬间淹没了他。记者们的笔飞速记下这一幕:“毛泽东先生这一挥手,仿佛驱散了八年抗战的阴霾。”

蒋介石在林园官邸看到报纸,脸色铁青。他精心布置的“战与降”的棋局,被一顶帽子轻松撕开了一个口子。他要的是一个“土匪头子”来自投罗网,来的却是一位气度不凡的政治家。

第一回合,人心向背的较量,蒋介石输了先手。

真正的博弈在谈判桌下。国民党代表张群上来就拍桌子:“政令军令必须统一!你们的军队最多保留12个师!”这是最后通牒,没有商量余地。

毛泽东不急不躁,他轻轻放下茶杯,抛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方案:让出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河南、湖北、湖南,整整八个解放区。

这步棋,看似是巨大的退让,甚至是示弱。但毛泽东的目光,早已越过了谈判桌,投向了全中国的“中间派”。

特园里,张澜、黄炎培这些民主人士,原本对共产党心存疑虑。当他们听到中共愿意让出八个根据地时,内心的天平开始剧烈倾斜。

张澜紧紧握住毛泽东的手:“润之先生,为国为民,亲赴虎穴,这份担当,老朽佩服!”

黄炎培更是直接在他的《延安归来》中写下感慨:共产党的目的,不是争地盘,而是争民心。

这一退,退出了政治空间,退出了道德高地。蒋介石的“寸土不让”,在中共“为和平让出八省之地”的姿态面前,显得无比贪婪和自私。

与此同时,一场看不见的战争也在进行。蒋介石一直依赖军统的情报,判断中共的底牌。他得到的密报是:毛泽东绝不敢来重庆,延安内部意见分裂严重。

他怎么也想不到,他安插在延安的联络参谋周励武、罗伯伦,早就在边区保卫部门的掌控之中。他们传回重庆的,全是延安精心炮制的假情报。

毛泽东用一招“将计就计”,让蒋介石成了聋子和瞎子。直到飞机落地的那一刻,蒋介石才发现自己所有的预案,都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基石上。

棋局进行到最紧张的时刻,意外发生了。10月8日深夜,中共代表团成员李少石遇刺身亡。消息传来,周恩来拍案而起,这是国民党特务在公然挑衅,破坏谈判。

所有人都以为谈判将就此破裂。毛泽东却异常冷静,他按住周恩来的肩膀:“恩来,稳住。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要冷静。我们一乱,就正中他们的下怀。”

第二天,周恩来出现在记者会和谈判桌上,没有暴怒,而是用最沉痛的语气,条理清晰地质问:“李副官的死,究竟是意外,还是阴谋?请贵党给天下人一个说法!”

这一问,把皮球狠狠地踢回给了国民党。他们要么承认是自己人干的,破坏和谈;要么承认自己连首都的治安都管不好。无论怎么选,都是输。

从政治亮相,到谈判桌上的以退为进,再到情报战的釜底抽薪,最后是危机处理的滴水不漏,45天的重庆谈判,蒋介石布下的三重算计,被毛泽东层层化解。

10月10日,协议签署。蒋介石握笔的手,微微发抖。他赢了协议的字面,却输掉了整个中国的民心。

毛泽东回到延安后总结:我们让出了八个解放区,看似吃了亏,但我们把蒋介石逼到了“假和平、真内战”的墙角,换来了全国人民的同情与支持。

这才是真正的大战略。土地丢了可以再拿回来,人心丢了,就再也要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