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炮弹直接穿透了波兰驻乌克兰大使馆的屋顶,最后落在厨房里。这事儿要是搁在平时,足够引发一场天大的外交风波。可这次,波兰的反应却出奇的安静,安静得让人心里发毛。
回想不久前,一架俄罗斯无人机晃晃悠悠地飘进波兰领空,华沙那边立马就炸了锅。又是紧急召见大使,又是嚷嚷着要启动北约的集体防御条款,一副恨不得明天就开战的架势。可现在,自家使馆屋顶被开了个洞,回应却只有外交部发言人轻描淡写的一句“损失不大,工作不受影响”。这种反差,实在是太有意思了。
事情发生在27号深夜到28号凌晨,那段时间的乌克兰上空简直就是一锅沸水。泽连斯基后来对外公布,俄军发动了持续整整12个小时的狂轰滥炸,590多架无人机和超过40枚各式导弹,其中甚至包括两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朝着基辅、苏梅等地砸了下去。就在这片火光冲天的背景下,一枚炮弹“不偏不倚”地拜访了波兰大使馆。
说白了,波兰不是不生气,而是不敢把事情闹大。他们比谁都清楚《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意味着什么——对任何一个成员国的攻击,就是对所有成员国的攻击。如果因为使馆厨房里的一枚炮弹,就把整个北约拖下水,和俄罗斯发生正面冲突,那后果谁也承担不起。
这种冷静,其实是一种刻意压抑的恐惧。
现在整个局势就像两个人站在悬崖边上互相推搡,谁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嘴上喊得震天响,但谁也不敢真的把对方推下去。俄罗斯的无人机时不时“迷路”飞进北约领空,北约则在边境上搞大规模军演秀肌肉,这些都是互相亮底牌的动作,还没到撕破脸掀桌子的地步。波兰这次选择冷处理,就是不想成为那个不小心把桌子掀翻的人。
当然,这事儿明面上压下去了,不代表暗地里就这么算了。可以想见,波兰接下来会更起劲地推动对俄罗斯的新一轮制裁,或者干脆给乌克兰送去更多更大胆的军事援助。桌面上的沉默,往往是为了换取桌面下更猛烈的回击。
这件事也捅破了一层窗户纸,那就是俄乌冲突的风险正在不可避免地向外扩散。战场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俄乌两国的领土,舆论场、外交场,甚至周边国家的领空,都成了角力的舞台。前有俄罗斯无人机“串门”波兰,后有泽连斯基公开指责匈牙利的无人机在边境搞侦察。
大家似乎都默认了一个新的游戏规则:只要不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一切的试探和摩擦都可以被“控制”。可这种所谓的控制,本身就悬在一根头发丝上。当炮弹开始落在第三国的外交领土上时,谁又能保证这根头发丝,到底还能撑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