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1665 年农历七月,紫禁城的蝉鸣吵得人心烦。离康熙大婚只剩一夜,11 岁的玄烨在龙床上翻来覆去,锦被被他踢得乱七八糟。贴身侍女春桃轻手轻脚放下帏帐,刚摸到门框,就听见少年皇帝带着哭腔的声音:“春桃!别走!陪我坐着!”
春桃愣了愣 —— 这可是未来的天子,白天还装模作样听太傅讲课,夜里却像怕黑的小孩。她只好搬了个小凳坐在床前,看着玄烨攥着枕头小声嘀咕:“听说索尼家的孙女,脸跟锅底似的,还爱骂人…… 要是真长那样,我可怎么睡啊?”
第二天大婚,天刚蒙蒙亮,迎亲的队伍就从大清门排到了东直门。赫舍里皇后的凤辇用的是明黄缎子,上面绣的凤凰每根羽毛都钉了金线,走一步就晃得人眼晕。到了太和殿前,凤辇落地,赫舍里穿着重得压肩的朝服,踩着花盆底慢慢走下来——后来宫里老人说,那天她走得特别稳,连裙摆都没晃一下,比同龄姑娘沉着多了。
可等康熙拿着玉如意挑开红盖头的瞬间,所有人都傻了。少年皇帝盯着赫舍里的脸,眼睛越睁越大,突然把玉如意一扔,转身就往外跑,龙袍的下摆扫过供桌,把果盘都带翻了。他一路跑到慈宁宫,扑到孝庄怀里就哭:“皇祖母!她太丑了!我不跟她当夫妻!”
52 岁的孝庄正拿着佛珠念经,被孙子撞得差点坐稳。她摸了摸玄烨汗湿的额发,又看了看他沾了灰尘的龙靴,没骂也没哄,只轻轻说了 4 个字:“你是帝王。”
就这 4 个字,让玄烨的哭声突然停了。他愣了愣,抹了把眼泪,跟着孝庄派来的嬷嬷回了坤宁宫。谁也没料到,这个让他大婚夜逃婚的皇后,后来会成他最离不开的人;而这晚结下的姻缘,却差点让他亲手创下的大清基业,毁在儿子手里。
要讲清这桩婚事,得先说说孝庄的“如意算盘”。其实最开始,孝庄心里的皇后人选根本不是赫舍里,而是她科尔沁老家的侄孙女——当年顺治皇帝任性,废了第一任科尔沁皇后,又冷待第二任,把满蒙联姻的“老规矩”搅得稀碎。孝庄看着朝堂上一群等着看笑话的人,心里急得慌:满蒙是大清的两条腿,少了一条都站不稳!她早就把侄孙女接到宫里当“童养媳”,就等玄烨长大完婚,把这“断了的线”接上。
可计划刚要落地,朝堂就乱了。四大辅政大臣里,鳌拜和遏必隆抱成了团,仗着手里有兵权,连康熙的朱批都敢改;苏克萨哈是个“墙头草”,哪边势力大就往哪边倒,上次鳌拜杀了户部尚书,他连屁都没敢放;就剩下个索尼,手里握着正黄旗,为人正派,可他有个毛病——只要不涉及自家利益,就“装聋作哑”。有次康熙跟鳌拜吵了架,气呼呼找索尼评理,索尼却推说“老臣身子不舒服”,躲在府里不出来。
孝庄看着小孙子每天上朝都得看鳌拜的脸色,心里跟针扎似的。她坐在慈宁宫的暖阁里,对着烛火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通了:要拉索尼下水,就得跟他“绑”在一起——联姻!把他 12 岁的孙女赫舍里嫁给康熙当皇后,这样索尼成了“国丈”,孙女在宫里当皇后,他还能眼睁睁看着鳌拜欺负康熙吗?再说了,皇帝大婚就意味着 “成年”,到时候就能名正言顺亲政,不用再受鳌拜的气。这步棋,既拉了盟友,又解了困局,孝庄觉得稳了。
可消息一放出去,反对的人就炸了锅。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康熙自己——他虽然才10 岁,却早就偷偷派小太监去打听赫舍里的模样。那小太监回来跟他说:“万岁爷,奴才听索尼府里的人说,大小姐性子烈得很,上次有个丫鬟打碎了她的砚台,她把人骂得哭了一下午,而且…… 而且脸黑,眼睛小,跟宫里的嬷嬷似的。”康熙一听就慌了,拉着孝庄的衣角撒娇:“皇祖母,我不要娶她!我要娶科尔沁的姐姐!”
紧接着,苏克萨哈也站出来反对。他在朝堂上对着文武百官说:“皇上与赫舍里氏年庚不对,恐不利于社稷!”这话听着冠冕堂皇,其实就是瞎扯——赫舍里是 1653 年十二月生的,康熙是 1654 年三月生的,满打满算差三个月,搁现在就是同班同学的年纪,哪来的“年庚不对”?
后来有人在《明清史料》里发现,苏克萨哈私下找鳌拜时,说的才是真心话:“噶布喇(赫舍里父亲)是哈达部的降将,说白了就是满洲下人!他的女儿凭什么当皇后?要是立了她,咱们这些人的脸面往哪搁?”这话里的猫腻,明眼人一看就懂——苏克萨哈没有适龄的女儿能入宫,要是赫舍里当了皇后,索尼一家就成了“皇亲国戚”,他的地位就矮了一截。
可鳌拜和遏必隆却没跟着起哄。他俩心里打着小算盘:自己都有女儿,就算赫舍里当了皇后,也能把女儿送进宫当贵妃——当年孝庄没当皇后,不照样成了掌权的太后?再说了,索尼已经60多岁,天天咳嗽,说不定哪天就没了,犯不着跟一个快入土的人闹僵。等帝后大婚完了,有的是时间收拾索尼一家。
孝庄把这些心思看得明明白白。对付苏克萨哈,她只说了一句话:“满洲属人之女,为何立不得皇后?我意已定,不必再议!”一句话就把苏克萨哈怼得哑口无言。对付康熙,她就得换个法子 —— 毕竟当年顺治就是因为她硬塞皇后,才跟她闹僵,最后英年早逝,这个亏她不能再吃。
孝庄找了两个宫里的老嬷嬷,悄悄给康熙讲“男女之事”,又跟他说:“等你大婚后,就能亲政,到时候鳌拜再敢跟你叫板,你就能治他的罪!”康熙一听能“管”鳌拜,眼睛都亮了。大婚前夜,他还在春桃面前装威风:“不就是娶个皇后嘛,朕不怕!”可真等见了赫舍里的模样,还是没忍住逃了婚。
不过让人没想到的是,康熙回坤宁宫后,没过几天就 “变了心”。原来赫舍里虽然长相普通,却有一身好才情。她从小跟在索尼身边,没学过女红针线,反而把《武经七书》读得滚瓜烂熟。有次康熙跟她聊起鳌拜专权,气得拍桌子,赫舍里却轻声说:“皇上别急,鳌拜虽然势大,可他的儿子贪财,咱们可以从这里下手……”几句话就点醒了康熙。
更难得的是,赫舍里把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当时宫里有个贵妃仗着是遏必隆的女儿,经常克扣其他妃子的月例,赫舍里知道后,没跟她吵架,而是把各宫的月例账本拿过来,一笔一笔算清楚,当着所有妃子的面说:“宫里的银子是皇上的,也是大家的,谁也不能多拿一分。”从那以后,后宫再也没人敢闹事,康熙终于能安心处理朝政。
1669 年,康熙用赫舍里的主意,把鳌拜骗进宫中擒住。就在这一年,赫舍里给康熙生下了嫡长子,康熙给孩子取名“承祜”——“承接美好”的意思。咱们翻《康熙起居注册》就能看到,上面写着“承祜天性聪慧,上甚爱之”,说康熙一有空就抱着承祜在御花园教认字,连早朝都想推迟。
可幸福没维持多久,承祜不到3岁就夭折了。赫舍里当时哭得晕了过去,康熙也红着眼眶处理朝政,有次看着奏折上“承祜”两个字,眼泪直接滴在了纸上。宫里的人说,那段时间康熙经常独自坐在坤宁宫,看着承祜的小衣服发呆。
1674 年,20 岁的赫舍里再次怀孕,生下了二阿哥胤礽。可就在孩子出生一个时辰后,赫舍里因为产后大出血去世了。康熙抱着刚降生的胤礽,又看着赫舍里冰冷的手,眼泪滴在胤礽的襁褓上,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从那以后,康熙把对赫舍里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胤礽身上。胤礽成了清朝第一个明立的太子,也是唯一一个由康熙亲自带大的孩子。有次胤礽把老师气走了,康熙没骂儿子,反而亲自去给老师道歉,说“孩子还小,多担待”;后来胤礽结党营私,康熙查出后,只把他关了几天就放了出来,还跟大臣说“太子只是一时糊涂”;甚至有人揭发胤礽玩弄皇妃,康熙也压下了这事,说“家丑不可外扬”。
可康熙的纵容,却让胤礽越来越骄横。他不仅挪用国库银子盖豪宅,还说“父皇老了,该把皇位让给我了”。其他皇子看着胤礽这样,心里都不服气,“九龙夺嫡”的闹剧就这么上演了——兄弟们互相陷害,把朝堂搅得鸡犬不宁。
直到 1712 年,康熙才彻底醒悟。这年九月,他从塞外回京后,下了一道旨意:“皇太子胤礽狂妄不改,失尽人心,祖宗基业断不可托付给他。” 这就是历史上的 “二废太子”。当时康熙已经 60 岁了,头发都白了大半,据说下旨那天,他在慈宁宫孝庄的牌位前,坐了整整一夜。
咱们现在回头看,康熙这一辈子,当皇帝当得有多风光 —— 平三藩、收台湾、御驾亲征噶尔丹,开创了 “康乾盛世”。可在感情上,他却满是遗憾:最爱的妻子早早离世,最疼的儿子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他曾在赫舍里的牌位前说:“朕当了一辈子皇帝,却没护住你留下的孩子。”
要是赫舍里没死,看到胤礽变成这样,她会怎么劝康熙?要是孝庄没选赫舍里当皇后,康熙的人生会不会不一样?这些藏在历史里的“如果”,或许永远没有答案。但有一点咱们能肯定:康熙对赫舍里的爱,是真的;他对胤礽的纵容,也是真的。只是帝王的爱,从来都不能只讲感情,还得顾着江山社稷。
屏幕前的你,要是站在康熙的位置上,会怎么处理胤礽的事?是像他一样纵容,还是早早就废了太子?要是你对清朝皇室的秘事感兴趣,比如 “九龙夺嫡” 里其他皇子的结局,或者赫舍里生前到底帮康熙出了多少主意,记得关注我。我会带着史料,把这些清宫里的人和事,慢慢讲给你听,让咱们一起在故事里读懂历史,看清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