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菲律宾巴拉望岛海岸边,一场名叫“阿隆-25”的联合军事演习悄悄拉开了帷幕。八月中旬开始,澳大利亚和菲律宾联手,美国、加拿大也派了海空力量来助阵。演习内容很直接:模拟夺回被占岛屿。这一下,南海的火药味儿更浓了,国际社会都把目光投了过来。
澳大利亚国防部在八月下旬亲口证实了演习的消息,这时间点,跟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简直贴得不能再贴了。巴拉望岛离南海争议区就几百公里,跟那些关键岛礁的地形还挺像。所以,“阿隆-25”可不只是一次普通的军事训练,更像是一帮盟友在敏感地带的一次战略大合唱,里面的深意,真值得好好琢磨。
多国部队亮肌肉
这次演习可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多方势力在关键节点上的一次“握手”。大家伙儿想通过这种高度针对性的演练,让盟友之间配合更默契,也顺便给外面那些看热闹的,发一个明确的警告信号。菲律宾方面对此非常上心,直接派了超过1500名精锐士兵。第七步兵师、装甲师还有海军陆战队的骨干力量都来了,摆明了要在区域安全问题上好好表现一番。
澳大利亚作为主导方之一,派出了以第七步兵旅为核心的拉姆战斗群,差不多四百号人马。澳大利亚海军的“布里斯班”号宙斯盾驱逐舰也加入了,它那先进的防空能力,给海上支援部队吃了一颗定心丸。更让人眼红的是,澳方还把EA-18G“咆哮者”电子战飞机,以及F/A-18F“超级大黄蜂”战机和P-8A“海神”反潜巡逻机都调来了。这些“宝贝疙瘩”一亮相,演习的复杂性和实战味儿立马就上去了。
空运神兵天降
演习科目分了两大阶段:“大规模空运支援”和“夺回敌占岛屿”。空中投送这块儿,澳大利亚可是出了大力气。澳大利亚空军的C-17大型运输机和KC-30A空中加油机,直接秀了一把“远程投送”的本事。他们能把整个战斗群从澳洲大陆一下子搬到菲律宾,这效率,就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快速反应,哪儿有事儿就能往哪儿跑。
这里有个细节挺有意思,驻扎在澳大利亚的美海军陆战队第一师,也派了一个连,跟着澳军一起空运到了菲律宾。这不就是美国“敏捷作战部署”理论的实际操作嘛!兵力前沿部署,就是要快。另外,四架美军MV-22“鱼鹰”倾转旋翼机也来了,它们之前一直在菲律宾搞“人道主义救援”。这次突然转入战斗模式,可见这“鱼鹰”既能救灾也能打仗,平时训练,战时就能上阵。
加拿大海军的“魁北克城”号护卫舰也加入了这场大戏,和美澳菲的舰艇一起,组成海上支援力量,搞协同演练。菲律宾海军的“何塞·黎刹”号护卫舰也没落下,和澳加的舰艇组成海上支援群。他们要为后面的两栖登陆提供防空掩护和舰炮火力支援。演习期间,菲律宾国防部长特奥多罗和澳大利亚副总理马勒斯都亲自到场了。特奥多罗部长对两军的协调能力赞不绝口,这其中的政治意味,不言而喻。
抢滩登陆真刀真枪
到了“夺回敌占岛屿”这个阶段,那可真是真刀真枪了。菲律宾陆军第七师的第84步兵营,和澳大利亚的拉姆战斗群,组成了联合登陆部队。他们开着小型内河艇、巡逻艇和橡皮突击艇,朝着模拟岛屿目标就冲过去了,演练在复杂地形下怎么登陆作战。与此同时,美军陆战队和菲律宾突击队也没闲着,他们搭乘MV-22“鱼鹰”机,直接对模拟岛屿机场来了个垂直渗透和突袭。这叫一个立体化、多方向的攻击,看着就过瘾。
菲律宾空军的FA-50攻击机也出动了,和澳大利亚空军的F/A-18F“超级大黄蜂”战机一起,提供近距离火力支援,给登陆部队提供空中掩护。澳大利亚空军的EA-18G“咆哮者”电子战机,则负责模拟干扰敌方的通讯。P-8A“海神”反潜巡逻机提供侦察数据分析。这一切,都让这次演习被形容成“实战化”。当地的渔民也说,演习期间海面上军舰飞机来来往往,爆炸声不断,可见这规模和强度真不小。
这次演习,把预设的岛屿冲突作战方案和战术,好好检验了一遍。特别是多兵种协同作战的精细化操作,更是重点。海上支援群的舰炮火力,怎么跟空中近距支援无缝衔接?空中战机和地面部队怎么精确引导控制?这些都是演练的关键。美军的“敏捷作战部署”理论,也通过这次演习得到了验证。它的核心就是把兵力和装备分散部署,但又能快速集结。这样既能避免被集中打击,又能大大缩短反应时间,把传统的72小时反应周期,硬生生压缩到了36小时。
演习背后的小心思
演习地点巴拉望岛,离南海争议区域,特别是仁爱礁,就几百公里。仁爱礁上菲律宾那艘“马德雷山”号登陆舰,已经好几个月补给困难了,局势紧张得一触即发。所以,这次演习被很多人解读成美澳菲这些国家,在验证他们预设的岛屿冲突作战方案。也是对仁爱礁等地持续紧张局势的一个回应。澳大利亚在这次方案里,被设定成对菲律宾支援的重要后方基地和中转站,可见它在区域战略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了。
去年,美加澳菲也搞过类似的演习。当时中国解放军南部战区就在黄岩岛附近进行了联合战巡回应。这说明区域内其他大国对任何挑衅行为都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反制。菲律宾军方总参谋长布劳纳之前说过,如果中方对仁爱礁的坐滩舰采取行动,那就算“战争行为”。这话,反映了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强硬态度,以及想找外部支援给自己壮声势的小算盘。
澳大利亚积极参与,还部署了先进的电子战飞机,这明显就是跟美国军事捆绑的体现。之前,美军已经在澳大利亚部署了“暗鹰”高超音速导弹,这被认为就是针对区域大国的,进一步加深了美澳军事同盟的战略意义。美国“鱼鹰”机打着“人道主义救援”的幌子,搞常态化部署,实现“平时驻训、战时参战”,这种模糊军事和非军事界限的做法,也值得我们警惕。加拿大虽然只派了一艘护卫舰,但也表明了它想在亚太地区刷刷军事存在感的意图。
纸上谈兵还是玩真的
有分析认为,美澳菲这三国在方案制定上可能有点过于乐观了,他们可能低估了区域主要军事力量的远程打击能力。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的关键基地,比如达尔文基地,都在特定中程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导弹和巡航导弹的打击范围之内。这意味着,美澳军队的集结和支援,在实际冲突中,可能根本不会顺利。冲突一旦爆发,外部增援力量可能还没到机场,就已经被炸得稀巴烂了。
往前冲的航母编队,虽然能在菲律宾东部和南沙群岛建立海空控制区,有效阻断外部舰艇通过巴士海峡等通道的介入,但它们自己,也可能在西太平洋被远程高超音速导弹击沉。所以,演习里设想的舰机掩护两栖登陆的场景,在实战中可能根本实现不了。这场演习,被认为脱离了南海地区的现实安全格局。所谓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被很多人认为是这次演习的“遮羞布”。演习被指责为故意制造地区对立,渲染紧张气氛。
笔者以为
这种以演习来拱火的行为,最终可能只会遭到地区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反对。演习结束后,南海局势并没有因此缓和,反而可能变得更加复杂。盟友的真实意图和可靠性,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南海的和平稳定,最终还是要靠各方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军事演习虽然能在短期内展示力量,但它解决不了复杂的地区争端,反而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从长远来看,区域国家的共同利益,还是在于维护和平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