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光看到“202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这个名字,我脑子里第一反应是——这比赛肯定不简单,大概也不是那种普通拉拉车的游戏。结果一认真看下去,哇这场“汽车界的世界杯”竟然把全国115支高校的车队都吸引到了浙江南浔,整个场面,听起来就跟夏天最热血的大片一样。你发动机咆哮着、轮胎在沙地上拼命摩擦,队员们一边喊着、比着——整个氛围,光用耳朵听都能让人肾上腺素飙升。
这场比赛分成了燃油组、电动组和氢能组三大“阵营”。我一开始以为,不就是比谁跑得快嘛?结果看细了才发现,光静态比赛环节就有技术检查、设计答辩,像走上台答辩那种感觉,考察你是不是光会造车还要会琢磨背后的原理,得让评委和专家服气你们的方案。等到了动态比赛,更像闯关游戏——得过直线加速、爬大坡、绕弯拐弯,还得经历那最难熬的3小时耐久赛。说真的,3小时一分一秒都不能松懈,车和人都像在打BOSS,不仅拼技术,还拼谁抗压能力强。
武汉理工大学今年太厉害了,他们是全国为数不多,三种动力车队全线出击的学校。燃油车队、混动电动车队、还有追求环保的氢能车队,站在赛道上就跟电影里的“大联盟”一样,那气势,别的学校都得瞅瞅。让我佩服的是,这次他们三条“战线”一起出击,全部都斩获了一等奖,而且氢能车队还稳稳地拿到了氢能组的季军。9项单项大奖,听着都是硬实力。还被授予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越野智匠站点”,这个头衔像是“官方认证的技术牛人工作坊”,含金量特别高。
每次看到队员们比完赛,一个个满脸汗水、青春洋溢的样子,我就觉得特别心疼又感动。我脑子里还老能浮现去年的场景,那时候我在现场,看到有个小队员在最难的一圈摔倒了。但他拍拍身上的土,不但没哭,还咬着牙跑回车子继续完成测试。那画面到现在都特别清楚。其实道理一样,武汉理工的车队成员,在赛前备赛那几个月,也全都像在“关小黑屋”里卷技术——动不动就晚上睡袋铺进实验室,零件没调好坚决不合眼,一遍遍实验、调整。要我说,他们的耐心和坚持,比赛车的发动机还厉害。
说到赛车技术,有些东西其实没想象中那么玄乎。比如直线加速测试,虽然只有短短的距离,但你没启动好,或者刹车踩慢了,这一分几秒的失误就全泡汤了。再像操控性测试吧,看着只是在操控桩桶,其实你得一直控制好方向盘,那感觉就像在玩极限赛车游戏,除了冲刺还得保证不撞出赛道,容错率几乎为零。更别说3小时耐久赛,真的考验团队谁能把车调得既快又稳。其实到很多队伍不是输在速度,是车出现了小毛病。武汉理工的队员们显然过往失误,这次把细节做到极致,才取得这样的好成绩。
话说回巴哈大赛,最有意思的不只是比拼谁会造车,还在于这个舞台,就是让学生把课堂里的理论直接搬到“沙场”实战。我刚上学时也以为,学力学的那些复杂公式只有考试才有用。没想到这些“朋友”到了赛车调试环节变得特别重要,哪怕少算了一个小参数,车直接开不动——有时队员们得把轮子、减震器什么的反复调试,直到“老师傅”都点头才行。说实话,真到了沙地上,书本知识就是靠得住的工具箱,会用才最牛。
武汉理工已经连续十年组队参赛,这数字我第一次听也挺震惊。十年下来,八百多个同学都在赛道和车间里留下了身影。这么多经验累积起来,换谁都能成为造车小能手吧。这不是一场只为了拿奖的比赛,每一个组员都要相信团队、相信自己。有时候整晚熬夜找方案,有人会焦虑,有人会沮丧,但只要大家能咬牙坚持下去,最后跨过终点的那个瞬间,所有付出都值了。
再往远了想,其实巴哈大赛不光是造几辆厉害的车那么简单。它像个大熔炉,把同学们的梦想和汗水“炼成”真正的技术力。这件事不是谁都能轻松坚持下来的,特别考验人在实际难题下的应变能力。武汉理工的队员们这次拼下这些荣誉,都是靠平时苦练与团结协作换来的。他们用青春和耐力,在炎热的夏天写下了属于自己的体育故事。
每当我回忆起赛场,记得最后裁判吹哨的那一瞬间,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小队员们的脸上突然绽放出又笑又带点惊讶的表情,他们一定是在想,这一次真的拼到了极限,也证明了自己。这种不服输一直向前冲的劲头,就是我最佩服理工学子的一点。未来路还长,但只要大家敢拼、敢创新,无论燃油、电动还是氢能,总能跑出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