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跪新主成千古贤相,方孝孺怼朱棣遭十族之祸,同是名臣,乱世忠奸的命运为何天差地别?
一、时代不同。
魏征所处的时代是隋末唐初,天下还未完全定型,魏征的第一个主公是李密,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后,魏征随李密一起投靠唐朝,后魏征劝李勣归顺唐朝,窦建德击败李勣,俘虏了魏征,魏征被迫成为窦建德的部下。
洛阳之战,李世民俘虏窦建德,收降王世充,魏征又跟着投靠了唐朝,太子李建成认为魏征很有才能,请求让他担任太子洗马,辅佐太子处理政事。
当时的太子虽然是李建成,但缺乏军功,明显不如秦王李世民,于是魏征劝李建成亲征刘黑闼,以获取军功与威望,李建成听从了,并成功击败刘黑闼,平定了潼关以东。
李世民

隋末唐初,由于天下尚未完全定型,跟随战争投靠新主在当时是司空见惯,比如说秦琼,最早是隋将来护儿的部将,后跟随张须陀,张须陀被李密所杀,秦琼就投靠李密,李密被王世充击败,秦琼又投靠王世充,秦琼认为王世充人品不行,又离开王世充投靠李渊,李渊让他跟随秦王李世民。
你看秦琼投靠了多少人,还有程咬金、李勣、尉迟敬德等名将都是从敌人阵营投降过来的,文人就更多了,他们没有心理负担,打不过就投降,时代就是这样。
方孝孺所处的时代就完全不同,此时明朝统一天下已经数十年了,整个天下只有一个王朝,就是明朝,不存在文武大臣四处投靠的情况。
二、法理不同。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是以秦王身份杀死太子李建成,控制皇帝李渊而成功的,本质上是兄弟之间争夺皇位的政治斗争,李建成与李世民都是李渊的嫡子,都有资格当皇帝,只不过李世民用了武力手段而已。
魏征

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本质是藩王起兵叛乱反抗正统皇帝的战争,朱元璋选择的皇位继承人是孙子朱允炆,不是他朱棣,朱允炆是明朝正统皇帝。
朱棣虽然是朱允炆的叔叔,但依然要跪拜朱允炆这个皇帝,这是礼制。
从法理上来说,李世民杀死的是太子,朱棣反抗的皇帝,杀太子后自己当太子,法理上说得过去,但是朱棣杀皇帝,自己来当皇帝,就属于谋逆,只是成王败寇,在法理上,朱棣缺乏正统性。
皇帝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杀任何人也没有杀皇帝的罪名大,弑君这种事放在任何朝代都是不可接受的,是缺乏法理的。
朱棣

魏征投靠李世民没有心理负担,方孝孺却因为朱棣反抗皇帝而不可能投靠他,虽然也有大臣投靠朱棣,但方孝孺显然有自己的原则和观念。
三、观念不同。
唐朝时期,从不同的阵营来回投靠都没有道德束缚,你看安史之乱,有些将领就在唐朝与叛军之间反复投靠,还不止一次两次。
史思明投降过唐朝,后来又反叛,严庄是安禄山的谋主,后与安庆绪合谋杀死安禄山,安庆绪战败后,又投靠了唐朝,还活到了唐代宗时期。
方孝孺

唐朝的思想相当开放,沾染了胡人的风气,不仅是穿着、饮食与生活起居,就连思想也有变化,一代女皇帝能出现在唐朝不是没原因的。
在唐朝投降是没有心理压力的,但明朝就一样了,明朝的儒家思想相当保守,尤其是三纲五常,讲的是君为臣纲,强调臣子对君主的忠心,作为宋濂的门生,方孝孺的儒家思想很保守,他忠于皇帝朱允炆,不愿意投靠朱棣。
四、环境与心胸不同。
李世民在玄武门政变之后,对待李建成手下的文臣武将是相当开明的,下诏书免除这些人罪名,并让这些人效忠朝廷。
明朝风气不同

李世民为人宽容,虽然他杀兄逼父,对大臣其实挺好的,魏征是个直人,经常直言劝谏李世民,很多时候惹得李世民很生气,一度都想杀了魏征,但李世民忍住了。
魏征为了反驳李世民的建议,曾经四次拒绝征发18岁的中男,李世民大怒,召魏征来责备,但魏征一点也不害怕,反而跟李世民顶嘴,还把李世民给说服了。
这要是朱棣,只怕早就杀了劝谏的大臣。朱棣这个人是记仇的,他赢了之后,大肆抓捕建文旧臣,并没有像李世民一样赦免这些人,本来就是各为其主,朱棣没有必要处罚这些人,朱棣要求方孝孺投靠他,方孝孺偏不答应,气得朱棣诛杀了方孝孺的十族。
朱棣的心胸是远远不如李世民的,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个原因是方孝孺对建文帝有感恩之情。
唐朝风气开放,李世民心胸开阔

方孝孺是大儒宋濂的门生,他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而是有人保举他,朱元璋时代,免了方孝孺的死罪,朱允炆当皇帝后,征召他担任翰林侍讲,一路把他提拔起来,并对他相当重视,有大事经常征求他的意见。
朱允炆这是把方孝孺当国士,那么方孝孺必然以国士来报答朱允炆,就像豫让一样,方孝孺报答朱允炆唯一的办法就是誓死相随,自然就不能投靠朱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