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篮大胜印度的背后:这场比赛暴露了什么?
“打印度这场比赛,三分球投得好,但篮下进攻被人家大帽劈扣——如果换成日本、澳大利亚,我们还能扛得住吗?”一位球迷的评论直接戳中了这场大胜背后的隐忧。
中国男篮赢印度不算新闻,但比赛内容的争议却比比分更热闹。
全场三分火力全开,但篮下打得磕磕绊绊,余嘉豪几次强打失败,甚至被印度球员迎面封盖——这样的画面,让人很难完全沉浸在胜利的喜悦里。
三分球救了中国队,但篮下问题更扎眼
这场球的三分命中率是中国男篮近十年国际大赛中少有的高效表现。
胡明轩、赵睿在外线接连开火,完全打乱了印度的防守节奏。
球迷们看到这样的表现,自然联想到日本女篮的快节奏三分战术——人家靠这一手在世界赛场杀出血路,中国男篮是不是也该彻底转型?
但问题没这么简单。
过去的老男篮,从胡卫东到王仕鹏,从来不缺神射手,但那时候的内线有姚明、王治郅兜底。
现在的中国队呢?
余嘉豪作为唯一正印中锋,这场比赛篮下脚步迟缓,对抗也占不到便宜,甚至被印度球员硬生生帽掉——这样的表现,打约旦能顶得住对方的强力冲击吗?
“团队篮球”的假象?球员能力短板太明显
有人说这届男篮打的是“团队篮球”,没有超级巨星,但配合流畅。
可仔细想想,面对实力明显弱一档的印度,团队协作本来就该碾压,真正的考验是遇到强敌时,个人能力能否破局。
这场比赛暴露了两个致命问题:一是内线杀伤力不足,二是关键球的抗压能力存疑。
余嘉豪这场比赛打得犹豫,篮下强攻多次失手;而外线虽然准,但如果遇到日本、澳大利亚的高强度防守,还能保持同样的命中率吗?
球迷吐槽:我们是不是走错了路?
这场比赛后,球迷的讨论炸了锅。
有人翻出老男篮的辉煌历史——吴庆龙、李楠、朱芳雨,哪个不是能里能外?
现在的球员,要么只有高度没技术,要么只会扔三分却没突破。
更扎心的是和日本男篮的对比。
虽然现阶段中国男篮还能压日本一头,但人家的打法已经完全跟国际接轨——快速转换、疯狂三分、无限换防。
而我们呢?
还在依赖高度优势,可现代篮球早就不只是“长得高就能赢”了。
年轻球员的亮点和隐忧
王俊杰这场比赛的表现算是为数不多的亮点,篮下终结稳,防守也扎实。
如果他能持续进步,未来国家队大前锋的位置基本就是他的。
但年轻球员的稳定性还是个大问题。
余嘉豪这场发挥低迷,下一场能不能调整回来?
胡明轩、赵睿这场比赛外线神准,但如果对手加强外线防守,他们还能保持高效率吗?
结论不在未来,而在当下
这场比赛赢得漂亮,但问题同样刺眼。
三分投开了是好事,但篮下的疲软、关键球的处理、面对高强度防守时的稳定性,这些才是真正决定中国男篮亚洲杯能走多远的关键。
这场比赛的最大价值,或许不是赢了印度多少分,而是提醒我们——真正的挑战,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