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秘书长徐国勇今天拿出蒋介石的手谕反击国民党,他说老蒋都承认台湾是托管地。
蒋介石当年那封写给陈诚的手谕,其实是有上下文的。信里提到“托管”,背景是1945年战争结束,台湾已由中国接收,但按照当时国际程序,还需要等对日和约完成。这就是一个法律收尾的阶段,而不是“归属未定”的意思。就像一场球赛,比分已经定了,裁判还没吹最后一声哨,不代表谁还可能反超。
1945年10月25日的台北中山堂受降典礼,就是这场比赛的关键一刻。陈仪在台上当着各方的面,从日本总督安藤利吉手里接过投降书,典礼外街道上人群举旗、喊口号,这是实实在在的画面留在历史照片里。相比之下,美国接收冲绳时,先是用美军托管,后来才决定驻军和管理模式,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托管”,性质完全不同。
1895年的《马关条约》是这一切的源头。那一年清政府在战败后签字,把台湾和附属岛屿割给日本。但48年后,《开罗宣言》在反法西斯同盟会议上明确写下,东北、台湾、澎湖等要归还中国。再到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四个主要战胜国联合签署,这些文件在国际间就是最硬的凭据,而不是口头承诺。日本在宣布投降时接受了这些条款,相当于正式认账。
1952年的《中日和约》则是收尾的法律步骤。和约第一条直接写日本放弃在台湾、澎湖的一切权利,附带的“照会第一号”确认条款适用于中华民国当时及未来控制下的全部领土。对比一下同年代韩国与日本签署条约,明确独岛主权无解的问题一直延续到今天。这种对比更能看出,台湾的归属当时在法律文本中是没有悬念的。
1971年联合国2758号决议,是另一次全球范围的确认。投票结果压倒性,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全中国,并把原代表驱逐出联合国席位。联合国秘书处的法律意见还特意补充,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没有独立资格。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的西撒哈拉问题,到今天还在联合国非殖民化名单上,说明台湾早就不存在“地位未定”这种说法。
台湾从1946年起就把10月25日定为“光复节”并放假,全国各地都有纪念活动,这个节日存在了近60年才被取消。这个过程说明当时社会和官方对“回归”的理解是一致的。后来民进党取消放假,淡化历史,在教科书里改写抗战章节,现在又翻蒋介石的手谕做文章,其实就是一个连贯的动作链条。
历史事实就是由事件、文件和国际共识叠加出来的。开罗、波茨坦、受降典礼、《中日和约》、联合国决议,这些环节像一节节链子串起来,把台湾的归属牢牢固定住。徐国勇提出的“托管地”说法,只是试图从这条链子里找一片锈迹来证明整条链子无效,但这些锈迹无法动摇链条的完整性。
台湾和大陆的连接,不是靠一纸空谈,而是靠几十年累积的事实和被世界承认的法律文件。那些印在历史档案、影像和条约文本里的内容,才是无法抹去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