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打卡计划#
你可能还记得,十年前的机场、高铁站,几乎每十个出差人里,就有两个拉着新秀丽。
它代表着体面出行、靠谱品位,是那一代中产“可视化的身份标签”。
有人说它耐用,有人觉得它贵得有格调,那是“买得起又看得上”的身份象征。
可现在再提新秀丽,不少年轻人第一反应却是:“听说过,但没兴趣。”
在社交平台上,关于它的讨论变少了、种草笔记不新了、连品牌账号都难觅踪影。
更扎心的是,那些当年为它买单的人,很多也不再回购了。
2025年第一季度,新秀丽集团销售额同比下滑7.3%,净利润更是暴跌超过四成。
这家行李箱界的百年老牌,正在失去它最核心的市场话语权。
为什么一个曾经风头无两的中产标配,如今却卖不动了?
是消费降级的后遗症?还是品牌自己走进了死胡同?
这一次,我们从消费者的变化说起。
01
一件商品什么时候被抛弃?
不是它变差了,而是“消费者变了”。
十年前,买新秀丽是都市白领“上岸”的象征。
它稳重、商务、有质感,是人到中年的“安全感代表作”;它也是父母送子女留学的标配,一只贝壳箱满载期许。
可现在,不光年轻人不知道“新秀丽”,就连原本那批钟爱它的用户,也不一定还想再买。
如今旅行不再是西装革履、拉着28寸箱奔机场;更多人出门不过是说走就走的高铁周末游、轻装上阵的背包短行。一个动辄三四千的拉杆箱,在这样的消费场景里就显得“用力过猛”。
新秀丽没变,但消费者的审美、节奏、动机早已翻篇。
如果要问一个70后或80后中产:什么是他们心目中“值得拥有”的出差装备?
答案里多半会有“新秀丽”。
这家起源于1910年、总部曾设于美国的箱包品牌,凭借耐用、防摔、超轻材质,一度打遍高端行李箱市场无对手。
尤其是其专利CURV材质,兼顾轻盈和坚固,被誉为“可以扛住机场暴力托运的行李箱”。
很多人都记得,大学刚毕业时买不起,就等着入职第一个大厂、攒工资首付一个;或者是在父母送机前,含蓄地递上那只贝壳箱,说“以后靠你自己了”。
2012年,雷军都曾公开说,自己有五六个新秀丽,出差必备。
那时它已在中国市场名列前茅,仅次于美国本土市场的销售额,名副其实的国际巨头。
但高光不会永远停留在昨天。时代变了,这套牌也不管用了。
02
新秀丽的问题不在于质量下降,而在于时代变了。
过去,出差是硬刚战场,一箱到底;现在,旅行更碎片化、更临时。
过去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买单,现在大家消费观念变了,与其一次买4000块用10年,不如每两年换一个800块的好看款。
更别说箱包产业的技术壁垒正在被打破。
一位资深外贸人士透露,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箱包生产国,300多元就能做出一套足以媲美新秀丽品质的箱子。
在电商、直播间的渠道逻辑下,这些“低价平替”层出不穷,不再需要品牌赋能,也能“卷出圈”。
你可以在拼多多上用四位数之一的价格买到好看、轻便、分区合理的箱子,售后服务也差不了多少,干嘛非得为一个品牌多掏几千块?
更致命的是,新秀丽自己也没能交出令人惊喜的“新作”。
联名合作没话题、社交媒体运营跟不上节奏,品牌看起来依旧在卖“耐用”,可人们早就不想“一箱用十年”了。
与此同时,新秀丽的对手早就已经进化了。
就说它的高端对手RIMOWA(日默瓦)。
它比新秀丽更贵,却更火。
不仅设计更前卫(铝镁合金外壳+科技线条),而且营销做得“时尚化+潮流化”,让它成为一部分都市年轻人“可晒”的行李箱。
日默瓦不仅进驻SKP、奢侈品渠道,还频繁联名艺术家、潮牌,品牌调性紧紧贴合“潮奢”的情绪价值。
反观新秀丽,虽然产品线广、品牌历史长,但却没有一个清晰的年轻人标签。
你很难在年轻人眼里给它贴上“高级感”“时尚感”或“社交属性”的印象标签,没有标签,就没有传播。
03
要说新秀丽完全没危机感,那也不公平。
事实上,集团近年已悄然调整策略。
他们一方面收购了TUMI等高端品牌,试图补足奢侈品市场的形象短板;另一方面主推美旅(American Tourister)打下沉市场,价格亲民、设计年轻。
在中国,TUMI甚至成为集团唯一逆势上涨的品牌:2025年一季度,TUMI在华营收同比上涨10.9%,全国多地开出旗舰店,被定位为“中产进阶品牌”。
但问题在于,这种“左右开弓”的方式虽然覆盖了不同价格带,却难以重塑新秀丽品牌本体的吸引力。
品牌本尊如果无法继续讲好“故事”,总靠收购填空,长远来看风险极高。一旦TUMI也遭遇审美疲劳,谁又能接棒?
如果说“过去的胜利”来自产品好、品质硬、定位准,那未来的新秀丽想要翻盘,则必须回答一个更难的问题:
在这个“不缺好产品、缺的是理由”的时代,你还想成为谁的“理想之选”?
是商务精英的体面象征?是年轻潮人的出行搭子?还是走高端路线,成为“平替日默瓦”的新贵?抑或彻底走亲民、用直播间争取新一代白领?
路有很多条,但品牌必须选择一条走深走透。
再不转型,新秀丽可能真的只能活在一代人的记忆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