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快的超音速战机,从最北端漠河飞抵曾母暗沙需多久?

五千多公里的跨度,从冰雪覆盖的漠河到热浪扑面的曾母暗沙。这不仅仅是中国版图上的一道长线,更是一根无声的标尺,衡量着一个大国空中力量能够伸展多远、抵达多快。这是一道战略的考题。几十年前,我们对这道题的理解,与今天截然不同。

曾经,我们提到中国空军的速度,绕不开“空中美男子”歼-8。这位高大威猛的国土防空卫士,是那个特定年代的设计哲学缩影:一切为了“高空高速”,为了能在一望无际的天空中,迅速捕捉并拦截来犯的敌机。它被寄予了对速度的极致崇拜。

根据公开资料,歼-8家族的后期改进型号,最高速度能达到令人惊叹的2.2马赫,甚至有飞行员飞出过2.4马赫的纪录。这听起来多么风驰电掣!换算过来,每秒钟能飞过八百多米,比许多手枪子弹的速度还快。拥有这样的速度,从北到南,岂不是手到擒来?

然而,当你真去计算这趟漠河到曾母暗沙的“马拉松”需要多久时,现实却像一盆冷水泼来。答案可能让你颇感意外:它可能需要六个多小时,甚至更久。极致的速度和实际的长途旅行,中间隔着一道巨大的技术鸿沟。

那惊人的2.4马赫,是靠打开发动机的“加力燃烧室”烧出来的。那就像给汽车引擎瞬间注入兴奋剂,推力暴增,但油耗也跟着指数级飙升,同时引擎温度会急剧升高,对材料和结构都是严苛的考验。这种“极限冲刺”模式,通常只能维持短短的十几分钟。

想象一下,在长达六千公里的漫漫征途上,你不可能一直踩着油门冲刺。歼-8绝大部分时间,都得像个守规矩的老爷车,老老实实以亚音速巡航,时速大约在一千公里上下。这才是它耗费六个多小时的根本原因。更要命的是,作为一款中型截击机,它的内部油箱容量有限,“腿”天生就不长。

歼-8的最大内油航程只有两千多公里。要完成这趟六千公里的超级远征,它不得不像蜗牛一样,中途至少要落地加油、休整两到三次。每一次降落、地面滑行、加注燃油、检查、再起飞,都需要耗费大量宝贵的时间,这无疑极大地拉长了总旅程。

这揭示了那个时代中国空中力量的一个核心困境:为了追求在特定空域内的极致“快”,我们不得不接受全局战略上的“远”的不足。歼-8是一位优秀的百米短跑选手,它的任务是在家门口迎接挑战,而不是去遥远的战场主动出击。它的设计哲学,深刻反映了彼时“本土防御”的国家战略需求。

真正的思想变革,发生在九十年代。随着苏-27“侧卫”战斗机的引进,中国空军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了一种全新的、令人震撼的设计理念。苏-27同样拥有出色的飞行性能,但它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其无与伦比的“长腿”。

作为一款重型战斗机,苏-27拥有庞大的机体,能装下近十吨的内部燃油。这意味着它仅凭内油,就能飞出三千五百公里以上的航程,而且落地时往往还能保留一部分燃油。这个数字,在当时看来简直是天文数字,彻底颠覆了我们对战斗机作战半径的认知。

三千五百公里的航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架苏-27可以从中国的内陆机场起飞,不经过空中加油,有效覆盖广袤的南部海域,并且在任务区域内拥有充足的滞空时间和燃油进行战斗巡逻。这种“腿长”的优势,直接转化为战略投送能力的跃升。

“航程就是战斗力”——这个朴素却振聋发聩的理念,开始在中国军方高层和航空工业界深入人心。如果说歼-8的任务是“守”,那么苏-27则赋予了中国空军“达”的能力,能够抵达更远的地方,能够“卫国”,乃至“经略远方”。

在苏-27的技术基础上,中国迅速启动了国产重型战斗机的研制,它们无一例外地将大航程作为核心设计指标。与此同时,空中加油技术也开始发展并成熟起来,它像一条空中的生命线,为那些“腿短”或需要执行超远程任务的飞机提供了必要的续航保障。

但空中加油终究是辅助手段,是战术补救。战机自身的“硬指标”——基础内油航程——依然是决定其作战效能和灵活性的根本。人们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可能,让飞机既拥有短跑选手风驰电掣的速度,又具备马拉松冠军那般持久的耐力?有没有一种技术,能让飞机长时间保持超音速飞行,而不是昙花一现的冲刺?

这个问题的答案,由新一代的战机来给出。其中的代表,无疑是歼-20。它所追求的,不再仅仅是短时间内的最高速度纪录,而是一个革命性的能力:超音速巡航。这是一个真正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

所谓超音速巡航,是指战斗机在不开启极为耗油的加力燃烧室的情况下,长时间保持1马赫以上的速度飞行。这意味着,飞机可以在整个作战半径内都保持着高速状态,极大地压缩敌方的反应时间,无论是快速突防、快速支援,还是在广阔空域进行高速拦截,都拥有传统战机无法比拟的优势。

实现超音速巡航,需要航空工业领域最顶尖的技术积累。它对发动机的要求极高,需要一台推力强大、同时又足够省油的“心脏”。它对材料和结构也是严苛的考验,机体必须能够承受长时间超音速飞行产生的持续高温和巨大的空气动力学压力。

以美国的F-22为例,它之所以能实现超音速巡航,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装备的F119发动机,这台发动机能让这架重型战机以1.5马赫以上的速度持续飞行半小时。而中国的歼-20,在换装了新一代的国产“峨眉”发动机后,其超音速巡航能力据说已经达到了更高的水准,巡航速度可能高达1.8马赫。

这意味着,歼-20在面对任何对手时,都能在速度和能量上占据主动,拥有“先敌到达、先敌开火”的潜力。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款重型战斗机,歼-20继承并发展了“大航程”的优良基因。其庞大的机身内部可以携带惊人的燃油量。

据估算,歼-20仅靠内部燃油的航程就达到了四千五百公里级别。如果再携带外部副油箱,其总航程足以轻松突破六千公里。这意味着它完全具备了横贯中国版图而不落地加油的能力。

现在,让我们再次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如果让一架满油的歼-20从漠河起飞,前往曾母暗沙,需要多长时间?它根本不需要像当年的歼-8那样,途中停下来“歇脚”加油。凭借强大的超音速巡航能力,它可以在大部分航段保持1.8马赫左右的高速飞行,时速超过2200公里。

即使考虑起飞、爬升以及进入目标空域前的减速等因素,完成这趟超过五千六百公里的飞行,所需的时间也将被压缩到惊人的三小时以内。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从歼-8时代的六个多小时,到如今不到三小时,这缩短的并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时间。它浓缩了几代中国航空人追赶世界顶尖水平的梦想与奋斗,是国家战略需求从被动防御到主动经略的深刻转变。这背后,是无数次在材料科学、空气动力学、特别是航空发动机这个“工业皇冠上的明珠”领域的艰难攻关和璀璨绽放。

有趣的是,正当中国在追求“更快、更远”的道路上高歌猛进时,作为世界头号空中力量的美国,其最新一代的主力战机F-35,却似乎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F-35的最高速度只有1.6马赫,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超音速巡航能力。这在全球军迷圈里引发了不小的争议:隐身能力再强,飞不快也白搭?

但这并非技术倒退,而是一种战略选择上的取舍。F-35的设计哲学,更侧重于极致的隐身、无与伦比的态势感知能力和网络化作战。

它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空中信息节点”和“战场多面手”,依靠先进的传感器看清整个战场,然后将信息分发给其他作战单位,而不是像传统的战斗机那样,依靠高超的机动性去“单打独斗”。为了控制成本,并兼顾海、陆、空三军种的需求,它在飞行性能上做出了妥协。

这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建军思路。歼-20的设计,更像是一个追求极致单项能力的“刺客”,它要用绝对的速度和隐身优势,去穿透和撕裂对方最坚固的防线。而F-35则更像一个“战场总指挥”,它强调的是整个作战体系的互联互通和信息优势,是“一堆拳头”的力量,而不是“一根手指”的犀利。

未来空战究竟谁更强?是依赖单机平台的极限性能,还是更看重整个作战体系的网络连接能力?这个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取决于具体的战场环境和作战任务。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广袤国土、漫长海岸线和日益扩展的海外利益的国家而言,能够快速抵达并有效控制任何一个角落的战略投送能力,永远是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不可或缺的基石。

从歼-8六个小时的挣扎,到歼-20不足三小时的从容,这趟纵贯中国的飞行,就像一部浓缩的史诗,记录了中国空中力量从望尘莫及到并驾齐驱的非凡征程。它证明,真正的强大,不只在于能飞多快,更在于能飞多远,以及在那段旅程中,你所拥有的那份自信与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