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是否因冲突而崩溃?美撤欧盟军力三成,逼中陷入战火泥潭

——【·开场白·】——

据说,俄乌冲突还没彻底解决呢,美国就打算从欧洲撤出大部分驻军,难不成真是觉得俄罗斯被打垮了?再看美国最近的动作,明显在给中国施加压力,想让它也陷入这场战争的泥潭。这事儿怎么看都不太合理,问题出在哪呢?

好像在说美国把战略重心从其他地方转移到新方向了,是吧?

最近,“政治新闻网”报道了一份关于美国军方调整的消息,吓得不少国家都刹住了呼吸。据说五角大楼正在考虑把驻欧洲的兵力缩减到原来的70%,然后全都调到亚太那边去。这一举动,反映出美国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全球战略布局,把资源向东亚方向倾斜,也是在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调整。

自俄乌冲突一开始,美国通过支持乌克兰,强化北约的东线,逐步把俄罗斯拖进消耗战。美国的战略专家们认为,经过长时间的对峙,俄罗斯的军事装备和技术水平,以及整体国力都受到了很大打击。至于那艘唯一在役的航母“库兹涅佐夫”号,由于多次出了问题,加上经费不足,维修工作都搁置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远洋作战的能力。

这种看法让美国觉得,欧洲那边的安全压力明显减轻了,于是就能把更多的军事力量放在它自己强调的“印太战略”重点区域。这次兵力调动也不是偶然的,早在特朗普执政时期,美国就开始推行“北约亚太化”,想把欧洲的盟友们的军事力量,纳入到对付中国的战略体系里去。

比方说,一些北约成员国已经在南海和台海附近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加入了联合演习。美国的心思其实是在搭建一个多边的军事联盟,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分担自己的防务压力,还能对中国形成一个战略包围圈。

只不过,这种“拉拢盟友一起搭把手”的策略让欧洲内部开始担心起来。德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研究员艾琳·马特莱提到,要是美国突然减少在欧洲的驻军,可能会造成安全真空,结果让北约的成员国面对俄罗斯可能的报复威胁。

更让人琢磨的是,美国在撤军的同时,经过大概20年的时间,把战术核武器又摆回了英国。这种“吓唬和收缩齐头并进”的做法,倒是让它的全球布局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也露出了不少矛盾。

——【·俄罗斯的尴尬境地·】——

在西方媒体的声音里,大家普遍觉得俄罗斯因为这场冲突搞得挺惨的。从军事角度说,俄乌冲突确实让俄罗斯消耗了不少,前线僵持不下,俄军的装备损耗挺厉害,军工厂也被迫转入战时模式,结果民用经济和普通武器的研发资源都受到很大影响。

拿“库兹涅佐夫”号航母来说吧,作为苏联时代留下的遗产,自从2017年开始修缮后,倒霉事不断,比如浮船坞沉没、起火啥的事故接二连三,最后因为经费不够,维修工作就停滞了。俄海军太平洋舰队的前司令阿瓦基扬茨也直言,老式航母对俄罗斯的战略需求已经不合适了,想着未来可以考虑发展无人机母舰啥的这些新鲜玩意儿。

这次战略调整反映出俄罗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做出一些无奈之举。不过,真正让俄罗斯雪上加霜的,还得算是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7月30日,堪察加半岛附近发生了一场8.7级的大地震,就离俄罗斯雷巴奇核潜艇基地只有100公里左右的距离。

这个基地装备着俄罗斯最先进的“北风之神”战略核潜艇,是他们海基核威慑的重要支柱。虽然基地采用了花岗岩山体的掩体和钢筋混凝土的防护措施,但强烈的地震依旧有可能导致码头设施受损、通信系统瘫痪,甚至对核潜艇的反应堆安全造成威胁。

地震一发生,俄方还没公布具体遭受了多大损失,但专家们分析,如果这个基地在短时间内不能恢复正常运作,俄罗斯在太平洋方向的战略力量就会大受影响。这个“天灾人祸”叠在一起,让俄罗斯在和北约的较量中,显得更加处于劣势。

——【·美国的军事部署和对华施压策略·】——

面对中国迅猛的发展,美国正用“全政府”力量来打造对华的遏制体系。在军事实力方面,除了调集更多兵力向东移动之外,美方还在加紧推进“印太威慑倡议”,加强与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家的军事联动。

比方说,美军打算把更多中程导弹部署到关岛,还在澳大利亚北部增加海军陆战队的轮换规模。这种安排的目的,是想缩小中国的战略余地,把台海和南海变成“前线战场”。

而且,在特朗普政府第二个任期的团队里,挺中方的鹰派人物占了重要岗位,比如被提名的国务卿卢比奥啥的。这帮人坚持用关税大战、科技封锁,甚至军事威慑之类的手段,想让中国退让。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现在正试探着把中国卷入“修昔底德陷阱”。从贸易战到技术脱钩,从南海的巡航到台海的挑衅,它的手法一面用“极限施压”,一面则搞“舆论抹黑”,两招齐飞。

——【·中方的应对措施·】——

遇到美国的战略包围,中国表现出很强的自主策略。在军队方面,解放军的现代化脚步稳稳当当地前行。歼-20隐形战斗机的远洋训练变得频繁起来,它穿越巴士海峡和对马海峡的行动,不光是测试装备的战斗力,也表达了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决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