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的加沙,天空被火箭弹照得通红,以色列的铁穹系统在空中划出密集的拦截线。短短48小时内,哈马斯发射了3000枚火箭弹,以色列回敬了200次空袭,上千人倒在血泊中。联合国数据显示,这是2021年以来最激烈的冲突,但谁还记得这场百年恩怨的开端?1915年,英国外交官麦克马洪用一封信点燃了阿拉伯人的希望,又在3年后用一纸密约将其碾碎——如今加沙的每一块弹片,都刻着殖民时代的罪证。
翻开1916年的地图,英国同时玩着三副牌:对阿拉伯人承诺独立,与法国密谋《赛克斯-皮科协定》,又向犹太人签发《贝尔福宣言》。这种"三角债"式的政治操作,像极了今天某大国在台海问题上的两面手法。当年劳伦斯在沙漠里对阿拉伯战士说"胜利后你们将获得自由",如今加沙青年举着祖辈的地契质问:"说好的巴勒斯坦国在哪里?"在约旦河西岸,75岁的阿布·贾马尔指着自家1948年前的橄榄园——现在那里是以色列的高科技园区,围墙上还画着"应许之地"的涂鸦。
国际社会呼吁停火的声音越来越高,但双方坦克仍在加沙边境对峙。看似平静的外交辞令下,暗流汹涌:以色列获得美国25亿美元军援,哈马斯收到伊朗的导弹部件。更讽刺的是,当年英国分割巴勒斯坦用的铅笔,现在陈列在大英博物馆,标签写着"中东和平进程的开端"。而在特拉维夫,游客们排队品尝"贝尔福宣言蛋糕"——用巧克力画着1917年边界线的甜点。
突然曝光的档案揭开惊天秘密:1948年战争期间,以色列首任总理本-古里安曾密令部队"系统性驱逐巴勒斯坦村民"。这份被尘封70年的"Plan Dalet"文件,让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紧急召开特别会议。与此同时,哈马斯被爆出使用联合国援助学校的操场发射火箭弹。双方最黑暗的历史同时被翻开,就像两个满身血迹的拳击手,突然被聚光灯照见藏在背后的刀。
多么精妙的地缘政治魔术啊!1917年英国用《贝尔福宣言》变出个以色列,1947年联合国用181号决议把巴勒斯坦切成两半,现在欧美又用"人道主义走廊"的幌子继续递刀。看看加沙的孩子们,他们既背不出《托拉》也读不懂《古兰经》,但能准确识别每一种导弹的呼啸声。当大国们把中东当棋盘时,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恐怖分子"?
如果当年英国没把那块地"许配"给犹太人,今天的中东会更好吗?有人说以色列是西方插在阿拉伯世界的匕首,也有人说没有以色列中东只会更乱——您觉得这出百年悲剧里,到底谁在演哈姆雷特,谁又被迫当了克劳狄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