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中巴军事合作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从上世纪60年代中国紧急援助歼-6战机帮巴基斯坦稳住印巴冲突防线,到联合研发“枭龙”战机让巴基斯坦拥有自主战机生产线,“巴铁”这俩字背后,是几十年实打实的技术共享和战略互信。
那时,中国不仅给装备,还手把手教技术,比如“枭龙”的组装流程、质量控制体系,几乎是倾囊相授。
然而,这次断供WS-13E发动机,确实让不少人觉得“味变了”。
有人觉得,不就是换个光电吊舱吗?至于这么较真?但实际上,这事没那么简单。
“枭龙”的核心航电、飞控系统还攥在中国手里,土耳其技术顾问在生产线转来转去,记参数、看细节,换谁都得提个醒。
君认为,这不是不信任,而是军事合作到了一定阶段,技术主权的边界总得划清楚。
重点是,中巴合作的基本面没断。
就比如说,巴基斯坦空军里,歼-10CE、红旗-9这些中国装备还是主力,去年巴基斯坦还签下了15亿美元的红旗-9订单。
这说明,双方在核心安全需求上,还是互相倚重的。
变的是,从“无条件共享”到“有底线协作”,这既是中国军工崛起后对技术主权的重视,也是巴基斯坦想走“自主”路绕不开的坎。
巴基斯坦为啥非要找土耳其?说白了,还是想多点选择。
众所周知,巴基斯坦军费一年才76亿美元,买40架歼-35就得花20亿,压力不小。
土耳其呢,抛的橄榄枝确实诱人:不仅给ASELPOD光电吊舱这种能提升夜战能力的装备,还说要“全套技术转让”,帮着建生产线。
但我想说,这“馅饼”背后可能有“陷阱”。
土耳其自己的军工底子其实没那么硬,KAAN隐身战机看着唬人,气动布局跟歼-20有点像,但发动机还得靠美国F110,自家航发研发计划要到2030年才能见分晓。
巴基斯坦把枭龙的生产经验给了土耳其,帮着KAAN缩短量产周期,可回头看看,土耳其给巴基斯坦的,到底是“真技术”还是“半吊子”,还得打个问号。
有人觉得,巴基斯坦是想借土耳其制衡中国,避免过度依赖。
客观来讲,这种想法能理解,小国在大国之间找平衡,本就是常规操作。
但问题在于,土耳其的军售模式看着是“交钥匙”,实际上可能让巴基斯坦陷入新的依赖:比如KAAN的后续维护、零件供应,恐怕还得看土耳其脸色。
这不,土耳其跟印尼签了100亿美元的KAAN订单,转头就把原本给巴基斯坦的部分组件优先级调低了,这就是现实。
不少人盯着“断供发动机”这事,觉得是中国反应过激。
但实际上,这背后是我国军工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把控”的转型。
涡扇-19发动机突破的消息传出来,最大推力10-12吨,不光能给“枭龙”的升级版用,还能撑得起下一代战机的“中国心”。
这说明,中国不是没替代方案,而是不想让核心技术成为别人“弯道超车”的垫脚石。
再说,我国军贸早就不是“卖装备”那么简单了。
沙特、印尼这些国家对歼-35E感兴趣,不光是看上飞机性能,更在意中国给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从导弹升级到雷达维护,一套完整体系。
这种模式,土耳其现在还学不来,它的TB-2无人机虽然卖得火,但后续保障能力跟中国比,还差着一截。
有人觉得,断供会伤了“巴铁”感情。
但我想说,真正的合作不是无原则妥协。
就像这次,巴基斯坦想引进涡扇-19和霹雳-15E技术,中方拒绝,理由很明确:“核心技术可能经巴流入土耳其”。
霹雳-15E射程超200公里,是空战王牌,这种技术要是外流,影响的可不只是中巴合作,而是整个地区的军力平衡。
别以为这只是三国之间的小摩擦,放在南亚和中东的安全棋盘上,影响可不小。
先看印度,这几年一直想在南亚当“老大”,俄罗斯断供RD-93发动机给巴基斯坦“枭龙”添堵,印度心里偷着乐。
现在巴基斯坦找土耳其,印度肯定会借机加强跟俄罗斯、美国的合作,进一步挤压巴基斯坦的空间。
再看中东,沙特、埃及这些国家,以前是“枭龙”的潜在客户,现在不少转头去谈土耳其KAAN。
这倒不是说KAAN比“枭龙”强多少,而是土耳其的“技术转让”承诺更对这些国家的胃口:它们也想建自己的军工体系。
但问题是,土耳其自己的技术都没吃透,转手给别人,最后能不能成,还得打个问号。
还有美国,最近跟巴基斯坦走得挺近,又是贸易协议又是反恐合作。
有人觉得,美国是想借巴基斯坦插手南亚,顺便摸清楚中国的军工技术。
这不,美国空军上将布朗八月份突然访巴,明着谈合作,暗地里恐怕没少打听PL-15导弹的底细。
好在,我国早有防备,出口装备装了“电子锁”,拆机就自毁,核心数据秒清,想偷技术没那么容易。
最后总结,中巴军事合作生变,不是谁对谁错的事,而是各国在军工自主、战略安全上的必然选择。
巴基斯坦想靠土耳其找条“捷径”,心情能理解,但技术这东西,借来的、买来的终究不如自己搞出来的靠谱,土耳其自身的技术短板摆在那,想靠它实现军工跃升,难度不小。
我国断供发动机,也不是要跟巴基斯坦闹翻,而是划清技术主权的红线,毕竟涡扇-13E、霹雳-15E这些都是无数科研人员熬出来的成果,不能成了别人的“嫁衣”。
至于未来,中巴合作大概率不会彻底黄,毕竟有共同的安全需求在,但想回到以前那种“无条件共享”的阶段,估计很难了。
而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的合作,能不能成气候,还得看土耳其的技术能不能兑现,以及巴基斯坦会不会陷入“新依赖”的怪圈。
总之,军事合作从来都是“利字当头”,谁的技术硬、谁的体系全,谁就能在棋盘上站得更稳。
声明:本文数据和事件都来自正规媒体公开报道,我们尽量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但信息可能会更新,我们没法保证所有事件绝对准确,请大家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