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800将领密会:供应链已告急,4倍扩产沦为空谈

弗吉尼亚州,匡蒂科海军陆战队基地,秋末的空气里已经有了些凉意。近800名美军将领从全球各个角落被召回,挤在一间没有对外开放的会议室里。这里的气氛比天气还要冷。

会议刚开始,主持人赫格塞斯就连续敲了三下桌子,每一次都伴随着一个词:“中国”。没什么铺垫,直奔主题。随后,五角大楼的计划被抛了出来:如果未来真的发生冲突,导弹这类关键武器的产量,必须扩大到现在的四倍。

听上去像个宏伟目标,对吧?可台下不少人心里清楚,这更像个笑话。就在几个月前,雷神公司为了给“标准-6”导弹增产,新生产线的投产时间已经无奈地推迟到了2027年。原因很简单,造不出来。造导弹“爱国者”拦截弹,需要一个关键的导引头,这东西只有波音能做。而波音那条生产线,设备老得掉牙,熟练的技术工人更是没几个,连现有的订单都快应付不了了。

更别提那些造导弹离不开的稀土材料和精密电子元件,供应链的另一头,恰恰就是这次会议反复提及的那个名字。这种感觉很奇妙,你把别人当成对手,却发现自己的拳头都是用对方的材料做的。

这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早已弥漫在整个美军体系里。就在将军们讨论着未来战争的时候,2025年发生的“杜鲁门”号航母与商船的碰撞事故,像个不大不小的疤痕,提醒着人们,这艘巨舰舰体上的裂缝背后,是超过七成的海军舰艇已经服役超过了设计寿命的一半。有些核潜艇甚至因为实在撑不住了,被迫停在港口里整修。

被寄予厚望的F-35战斗机,单机成本高达1.5亿美元,却至今还带着130多项设计缺陷。而在多次内部的模拟空战中,它面对中国的歼-20显得力不从心。技术上的焦虑远不止于此。一位参加过阿富汗战争的中将私下里跟同僚抱怨:“我们的‘战斧’导弹还是克林顿时代的老古董,可人家的东西已经能在10分钟内打到关岛了。”

这种迭代速度的差异,让“我们正在输掉下一场战争的起跑线”这句话,不再是危言耸听,而成了会议间隙里将军们苦涩的共识。

会议室里的紧张,不仅仅源于外部的压力。一场内部的清洗正在悄无声息地进行。赫格塞斯在会前就放话,要裁掉20%的四星上将职位,清除那些所谓的“觉醒文化的受益者”。话音刚落,空军作战司令部一名四星上将就“突然退休”了,陆军参谋部的副部长也被调去管后勤,理由是“战略立场不够坚定”。

一些将领甚至被要求提交一份“忠诚评估报告”,里面得详细说明自己对特朗普政策的看法,连社交媒体上说过什么都得写进去。这让很多职业军人感到荒唐。带领美军从阿富汗撤离的米利,那种在混乱中维持秩序的能力,才是现代战争真正需要的。可现在,评判一个将军优劣的标准,似乎与军事能力无关了。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主导这一切的赫格塞斯,自己只有四年的服役经历,军衔不过是退役少校。在一次参议院的听证会上,他甚至连东盟有几个成员国都答不上来,却在会议上大谈特谈“战士精神”。这让台下那些从战火中一路走过来的将军们,不知该作何表情。

军心的撕裂,从上层一直蔓延到基层。某个导弹研发团队,在半年内核心成员走了三成。这些技术军官的离开,不是因为待遇,而是因为看不到希望。这种人才的断层,未来十年都难以弥补。

会议选择在9月30日召开,这个日子本身就很微妙。这是美国联邦财政年度的最后一天,而国会连2025财年的预算案都还没通过。在这种情况下,那“四倍扩产”的豪言壮语,钱从哪来?即便预算最终通过,在现有的9000亿美元军费里挤出这笔钱,也意味着别的项目必须被牺牲。

战略上的摇摆,则让前线的指挥官们更加迷茫。新版的《国家防务战略》一边高喊“大国竞争”,一边却要求收缩海外部署,把资源集中到本土。这种“既要当世界警察,又想先守好自己家一亩三分地”的矛盾逻辑,根本没法执行。

就连盟友们也开始变得三心二意。日韩对美国的扩产计划反应冷淡,澳大利亚对那个耗资巨大的核潜艇项目早就怨声载道,英国则担心自己在亚太地区被彻底边缘化。

这场800名将领的紧急集会,最终更像是一次集体焦虑的展示。当赫格塞斯在台上高喊“让军队再次伟大”时,或许台下坐着的每一个人都明白,真正的对手,可能不只是那个被反复提及的名字。当战略决策被意识形态绑架,当专业精神让位于政治忠诚,再庞大的军事机器,也可能从内部开始生锈。

他们真正需要的,或许不是一场扩产四倍的军备竞赛,而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只是,谁有勇气第一个照镜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