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多月空袭,上万亿美元的航母编队坐镇红海,这账怎么算?结果是:两艘万吨级货轮,短短四天内被胡塞武装接连击沉。
美国主导的“繁荣卫士”行动,号称要维护航运安全,可它非但没带来繁荣,反而让这片重要的全球航道,成了国际贸易的“麻烦地”。
更让人费解的是,胡塞武装手里拿的,无非是些射程三百公里的伊朗制“霍尔木兹-2”型弹道导弹,以及自杀式无人艇。
这种力量对比,按理说是一边倒的碾压。可现实却打了所有人的脸。胡塞武装究竟怎么做到的?一套精准又颠覆的“算法”,让超级大国的军事威慑,彻底失灵了。
胡塞武装的“三步棋”
胡塞武装的打法,压根就没想过跟美军舰硬碰硬。他们一开始就瞄准了目标:全球贸易中防御最薄弱的环节——商船。
特别是那些被他们认定与以色列有生意往来的货轮,这些船防空能力几乎为零,航速缓慢,在红海狭窄水道里,简直就是活靶子。
再说情报获取,这可不是靠望远镜。胡塞武装在电脑前就能锁定目标,手段非常现代化。
他们利用公开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国际海事组织(IMO)船舶身份编码以及全球航运数据库。无论船只挂什么旗,真实身份一清二楚,伪装根本没用。
然后是打击方式。看看近期那艘“永恒-C号”是怎么沉的:胡塞武装发射了六枚“霍尔木兹-2”型弹道导弹,又辅以一艘自爆无人艇。
每枚导弹战斗部高达四百五十公斤,对“永恒-C号”的总爆炸当量约为两千七百公斤。这不是警告性攻击,而是奔着彻底摧毁去的。
这种战术的成功,不仅仅是军事上的精明。它背后,藏着更深一层的政治与战略算计。
红海,一张政治王牌
胡塞武装巧妙地将红海的曼德海峡,变成了他们最有力的政治筹码。他们所有的攻击行动,都只有一个核心目的。
胡塞武装发言人叶海亚·萨雷亚曾公开表示,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以色列军队必须立即在加沙地区停火并全部撤出。这是他们所有行动的唯一基础。
这招打得可谓精准。通过持续打击与以色列有关联的商船,胡塞武装直接掐住了其海运命脉,对其经济造成了实质性压力。
同时,全球航运成本因红海紧张局势而持续飙升,物价也随之波动。这等于间接把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压力,转嫁到了力挺以色列的美国身上。
特别是对现任美国总统来说,正值大选年,全球物价上涨和地缘冲突升级,无疑会带来巨大的国内负面影响。
最绝的是,胡塞武装还懂得拿捏施压的“分寸”。他们选择在曼德海峡发动袭击,而不是直接封锁更核心的霍尔木兹海峡。
这种策略,既能让世界感受到“疼”,迫使美国和以色列做出反应,又不至于直接触碰国际社会的底线,引发可能导致自身毁灭的全球性报复。
这样一来,为后续的政治博弈留足了空间。胡塞的这些策略之所以能奏效,说白了,就是他们精准击中了美国这样的对手的软肋。
霸权,为何“束手”
面对胡塞武装的持续攻势,美国及其盟友显得异常被动,甚至不得不选择撤走航母战斗群,这背后可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是地理环境的限制。红海是一个平均宽度不足两百公里的狭窄海域,对于大型航母编队而言,施展空间极其有限。
在这种地形下,美军舰队反而容易成为胡塞武装岸基导弹的活靶子,这让美国高科技军事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再看军事行动的成本账。美军为了拦截一枚胡塞武装廉价的导弹,可能需要打出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拦截弹。
这种“以金换石”的消耗战,让美国的军事行动成本达到了天文数字。长期耗下去,谁来买单?
更棘手的是,胡塞武装的导弹发射架大多隐藏在也门错综复杂的山区或者地下工事中。美军几个月的空袭,根本无法将其彻底清除。
最后是历史的经验教训。此前,沙特领导的联军,对胡塞武装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轰炸,耗费巨资却未能将其打垮。
美国几个月就想毕其功于一役?这本身就是对胡塞武装极强抗压能力和持久战斗力的严重低估,战略判断出了大问题。
所以,航母的撤离,不是因为美国怕了,而是在这种“非对称”的消耗战里,华盛顿不得不承认:继续耗下去,完全得不偿失。
结语
归根结底,美国在红海的军事困境,并非简单归结于技术不足或火力不济。根本原因,在于其战略思维的滞后。
它试图用应对一个主权国家的那一套传统军事手段,去解决一个由地方武装发起、且与全球热点深度绑定的新型安全危机。
胡塞武装的行动本质,是把红海航道当作“武器”,将其与加沙地区的紧张局势强行绑定。
只要加沙的战火一天不熄,红海的炮声就不仅不会停止,反而会成为衡量这场地缘冲突烈度的最直接、最真实的“晴雨表”。
这不仅是以色列的难题,更是对美国全球战略信誉和影响力的又一次深刻且持续的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