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万的二手车,火了。
不是价格辣手,也不是车型逆天,而是这件事揭出一个大厂子的老毛病。
江苏东华期货,名字挺唬人啊,上市年份都跟不少90后同龄了。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一家公司,悄悄整了一出——公款买二手车,操作还不讲章法,被监管当场发现了小动作。
讲真,这事从表面上看,好像就是60万买辆二手越野车,走岔了流程,钱后脚又还上了,风平浪静?
真有这么简单?
我看啊,这水深着呢。
事情掰开揉碎讲。
江苏证监局官宣说,东华期货在2025年3月,绕了个弯,通过第三方个人,给自家控股股东南京创元商业管理公司买了辆二手小越野客车。
仔细品品,第三方个人这个说法,就很有戏剧性。
一般大公司采购用车,流程得多死板有多死板,货比三家,评标分权,财务、风控、法务齐上,有时候一颗螺丝钉都得过三遍章。
可这次,流程去哪了?
竟然就这样能跑通,60万直接打到关联方手里,还没走正规渠道,东华期货这层“保护膜”,怕不是漏成筛子了。
还没完,往下看——
南京创元收到这笔资金,过了大半年,也就是2025年8月才还回来。
期间这60万元去哪了,用来周转挡账还是另有打算?没人说得清。
但有一点铁锤砸地:这笔钱,实际被控股股东挪用了,属于典型的公司资金被关联方占用。
这可不是什么小波折,直接戳中了《期货公司监督管理办法》里关于内部控制和资金监管的红线。
说白了,东华期货自己订的规矩,在关键时刻成了摆设。
纸包不住火,证监局介入,警示函一发,董事长余海涛、总经理贾钧名字摆在公示栏里,一清二楚。
再牛的官帽子,这会儿也兜不住责任。
而这封“警示函”,对于金融机构,可不是送外卖的小单据,更不是走过场的纸片子。
记录到诚信档案里,它像个疙瘩,往后公司和当事人在金融圈子走动,每一步都不自由了。
将来银行融资、业务合作、人事流动,处处卡脖子。
拆开这锅大料,还得继续捋。
东华期货问题真不是“这一只蚊子”的事。
一查历史,从2023年开始,公司就被监管点过名。
最早因为数据信息管理混乱,内部系统瘫痪过,该整改没整改到位,留下了根子病。
2024年,控股股东南京创元又上了热搜——虚假出资。
注册资本说好了1410万,其实一分钱都还处于“画饼”阶段,被点名限期自查补缴。
这还没算旁边那位“作妖”的股东中永诺信,啥股权代持、法定代表人挂名、股东义务杜甫都不履行,最后直接被监管踢出局。
细数下来,东华期货的组织生态,简直就是现实版的“股东争权斗法”,一言不合满地鸡毛。
如果说60万事件只是冰山一角,那下面埋的隐患,恐怕比大家想象的还脏乱。
再绕回这次买车风波。
办公用车,毕竟不是啥高精尖装备,更不该成为“利益输送”的通道。
60万元说多不多,说少也不是小钱。
但在控股股东手上这么绕了一圈,东华期货的风控是瞎了还是睡着了?
公司自己的章程、财务审批流程、内控制度,全都沦为摆设。
一些股东一旦掌握实际控制权,动用公司资源时好像变魔术——左手倒右手,说穿了就是家族手艺,公私不分。
这事不稀奇,金融圈见多了,但真“玩出格”,就免不了被点名批评。
证监局这次“重拳”出击,明面上看只是发个月度警示,实际上已经是一记公开耳光,谁还敢再装聋作哑?
有些人一看说,“60万嘛,人家还回来了,也没损害公司利益。”
这观点看似有理,实际上偷偷地就把“规矩”给架空了。
试问,如果没人发现,钱还回来的期限再晚点呢?
要是金额再大呢,或者变成多次反复操作,这账到底怎么算?
更何况,擅自越权处理公司资产、让关联方绕明道走暗路,本身就是风险天坑。
公司运作一旦变成了“自家人说了算”,那利益冲突、信息不对称的风险,根本防不胜防。
往后别说“诚信档案”,就是生存都成问题了。
再聊聊为啥金融行业,尤其是期货公司,对于内部控制、资金流向盯得这么紧。
说到底,金融企业的本质就是托管别人的钱,风控不过关,等于给了不法分子开后门的机会。
小小一笔资金占用,今天看着不起眼,明天就可能滋养出更大的利益输送和账外资金腾挪。
别以为这是杞人忧天,历史上多少商城、期货、信托翻车案,不都是从“内部人控制”或者“阳奉阴违”开了头,最后一地鸡毛,投资者哭晕在风口浪尖。
东华期货现在还只是被“警告”,要是哪天资金链一断,负债高企,恐怕连落井下石的人都排着队。
换个视角说,这种“公司资金先被家长里短挪用一把,后知后觉补洞”的套路,在不少企业都是潜规则。
但随着监管科技手段升级,企业哪怕一个三流操作、一个打擦边球的动作,都会被盯得死死的。
以前你能糊弄、能蒙混过关,现在,警示函拿出来,脸都绿了,连带个人名誉、公司信用都得打折扣。
再说,这么常见的风控漏洞,迟迟不堵,最终吃亏还是自己,赔了夫人又折兵。
真出了大事,别说60万,就是600万都不够填坑。
说到这里,其实有些讽刺。
东华期货这些年的“公信力存款”,本来可以一点点累积起来,现在好嘛,一场小风波,直接透支了半个身家。
信息监管部门要“背锅”,公司高管信誉扣分,员工士气低落,外部客户也会拿脚投票。
一环扣一环,风险传染速度,比新冠还快。
想补救容易吗?
说难也不难,说易却无门。
要真正走出困局,东华期货和类似公司就得把“家族小作坊思维”扫干净,严格按章操作,让一切公开透明,经得起查。
别再抱着侥幸心理“反正没人发现”,这年头,眼睛多着呢。
说到底,公信力和安全感才是金融圈最大的底牌,丢什么都别丢了它。
信息团队里,曾经有个段子——“人生有三大错觉,其一就是老板不会占用公款。”
看看东华期货,是不是应了这句贴地气的“世道语录”。
人性经不起考验,制度才是长远赢家。
写到这,眼前浮现一个画面——某位董事长夜深人静时,翻开诚信档案,叹气,“60万,值么?”
这声音,穿过金融圈的钢筋水泥、穿过层层制度墙,也许该唤醒更多“麻木”的公司。
今天一笔小账,明天就是大窟窿,不堵不行啊。
朋友们,你眼里,企业管理最怕哪种风控漏洞?碰到公司家长式作风,你会怎么整治?
一起来聊聊你的看法呗。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