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经济杂志

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活动有序进行的服务行业,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具有专业性强、关联性高和知识密集等特点。《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破除跨地区经营行政壁垒,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行业分类,生产性服务业可分为10个大类、35个中类、171个小类,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和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等。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在规模、创新、融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应进一步夯实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增强生产性服务业供给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适配性,加强培养和引进生产性服务业高端人才。

图/中经视觉 耿玉和 摄

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其高质量发展能够有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整体经济运行效率。

有助于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为制造业企业提供研发设计、物流仓储、信息技术等服务,进而从效率、升级、创新等方面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增强制造业市场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提供技术创新、供应链管理和市场营销等专业化的中间服务,推动制造业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供应链效率,进而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促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提供专业化分工和价值链延伸等服务,为制造业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研发设计、物流运输、金融服务等,推动企业产品向高附加值攀升,进而实现产业高端化发展。三是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工业设计等服务为制造业提供了强大的创新支持,促进了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应用。

有助于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其通过专业化、高效化的服务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一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信息技术与科技研发等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可以帮助相关企业优化生产流程,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最有竞争优势的环节,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扩大生产要素适用范围。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既能为制造业提供高效的基础性产品和服务支持,又能将人力资本、知识、技术等嵌入各个生产环节,有效实现资源要素再配置。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形成产业链纵向延伸和企业间横向协同的生态体系,帮助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更好地发挥生产力效应,从而扩大生产要素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效率。三是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正处于从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攀升的重要阶段,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产业链各个环节,能够打通上下游企业的信息、资源壁垒,形成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

有助于增强国际合作与竞争优势。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入,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高质量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提升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一是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的质量与效率是一国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支撑,高质量的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吸引更多的外资和高端产业入驻,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地位。同时,随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工程咨询、技术服务等国际合作既带动了相关设备和产品出口,还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二是培育国际合作新优势。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提升国家和地区国际合作的关键因素,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较强的跨境属性,能够深化各国在产业分工中的协同合作,推动国际资源更加高效配置,培育国际合作新的优势。同时,我国有望在数字服务、专业服务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形成新的国际竞争新优势。三是推动国际合作模式创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数字服务的发展促使跨境服务贸易更加便捷,催生了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新型国际合作模式,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和空间,有助于重塑国际合作与竞争优势。此外,发展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促使我国获取更大的国际分工利益,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面临四大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发展态势良好,物流运输、研发设计服务水平有所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智慧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涌现。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规模、质量、结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亟需解决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

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比重较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高。其中,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65%左右;欧盟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也达到50%左右。尽管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取得了显著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偏低,制造业产业链分工尚未充分向服务环节延伸,特别是对研发设计、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服务、供应链管理、品牌营销等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尚未充分激发,这导致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规模偏小,占服务业的比重仅为30%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潜力尚未充分释放。同时,我国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高,集聚了大量优质资源和企业;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市场规模、创新水平和服务能力等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服务供给难以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深度不够、融合进程较为缓慢,对制造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尚未充分体现,这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与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不匹配有较大关系。一方面,我国生产性服务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较弱,在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占比较低,尤其是在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等关键环节,难以为制造业企业提供研发设计、工业软件、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等生产性服务需求;另一方面,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支撑不足,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数据赋能制造业发展。同时,我国在高端研发设计、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不足,部分核心技术和服务依赖进口,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难以满足国内产业高端化发展需求。此外,跨行业数据共享标准缺失也导致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难以形成数字化协同网络,一定程度上影响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结构不合理叠加市场竞争不充分。尽管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但其内部结构存在传统服务业占比较高、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等不合理现象。其中,物流运输、金融服务规模较大,但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科技服务与信息服务等总体规模较小,尚未形成强大的产业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整体功能发挥,难以有效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生产性服务业还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部分行业准入门槛过高等现象,这不仅限制社会资本进入,也阻碍市场竞争机制有效发挥,而地区之间的市场壁垒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资源优化配置与协同发展。此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端和专业人才短缺。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支撑,但目前我国从事生产性服务活动的人员大多数属于中低端人才,创新能力不足。同时,相关领域的教育体系不够完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等方面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量子工程等新兴和高端领域的生产性服务业高精尖专业性、复合性人才缺乏,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高达500多万人,但在校生仅4万人左右,严重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三重发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针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应进一步夯实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增强生产性服务业供给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适配性,加强培养、引进生产性服务业高端人才,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方向迈进。

进一步夯实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关键在于从规模提升、结构优化、开放赋能三方面协同发力。一是提升总体发展水平和比重。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设立专项产业发展基金,鼓励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效益。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和监测,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政策制定和评估提供准确依据。二是优化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制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明确鼓励发展、限制发展和淘汰的产业类别,引导资源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领域集聚。同时,进一步放宽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探索开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吸引更多经营主体参与竞争。三是构建更加开放的发展生态。进一步缩减生产性服务业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主动对标CPTPP、DEPA等国际经贸规则中关于服务贸易条款。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贸港、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载体,设立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创新试验区。支持举办全球性服务业展会、论坛,促进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的跨境交流,形成“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内外联动发展格局。

增强服务供给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适配性。增强服务供给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适配性,关键在于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打破产业间的壁垒与隔阂。一是打造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带动能力强的链主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体系。二是构建“制造+服务”一体化产业生态。打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边界,搭建产业融合平台,鼓励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开展全生命周期管理、个性化定制等创新业务,形成产业链上下游、跨领域协同联动的良性循环。三是推动被动服务转向主动赋能。引导生产性服务企业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解决方案,加强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等服务供给,促使生产性服务业更加精准地嵌入制造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加强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实现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培养一批具有跨学科知识、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一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创新人才建设,定期组织举办生产性服务业高端人才研修班,鼓励相关高端人才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同时,根据生产性服务业高端人才条件,采取量身定制方法,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二是完善专业人才成长机制。依托高校、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熟悉国内市场又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加大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内其他行业的优秀人才投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 张晓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