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守疆18年未升职,他的申请退伍消息出来后营长电话直接被打爆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营长,我想退伍。”

王铁山站在办公室门口,声音平静得像西北的风。

刘建国头也不抬,继续批阅文件。

“批准。”

这简单的两个字,结束了一个老兵18年的军旅生涯。

可谁也没想到,三天后,营长的电话会被打到爆机。

01

王铁山今年42岁。

脸上的皱纹像戈壁滩上的沟壑,深深浅浅地刻着岁月的痕迹。

18年前,他还是个青涩的新兵,怀着保家卫国的热血来到这个西北边防哨所。

那时候他以为,三年兵役期满就回家。

可一晃,18年过去了。

新兵成了老兵,黑发变成了白发,军衔还是那个上士。

“老王,你这是咋回事?”班长李大勇端着茶缸走过来,“又在发什么呆?”

王铁山摇摇头。

“没事,想家了。”

李大勇叹了口气。

“谁不想家啊,可这地方就是这样。”

哨所位于祖国西北边陲,方圆几十公里都是荒漠和戈壁。

最近的县城也要开车走三个小时的山路。

这里夏天热得能烤熟鸡蛋,冬天冷得能冻死骆驼。

风沙一起,天地都是黄色的。

“老王,你说咱们守在这里,到底值不值?”李大勇问。

王铁山看着远方的山峦,眼神有些迷茫。

“不知道。”

这个答案连他自己都觉得悲哀。

18年了,他竟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当年一起入伍的战友,有的升了官,有的转了业,有的发了财。

只有他,还守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王铁山,过来一下。”

新任营长刘建国的声音从办公室传来。

王铁山整整军装,走了过去。

“营长好。”

刘建国30出头,是从军校毕业的高材生。

一身笔挺的军装,眼神锐利,说话干脆利落。

“王铁山,你在这里多少年了?”

“18年。”

“18年还是上士?”刘建国皱起眉头,“为什么不升职?”

王铁山沉默了一会。

“报告营长,10年前有过一次记过。”

“什么原因?”

“执勤时睡觉。”

刘建国翻看着王铁山的档案。

密密麻麻的记录显示,这个老兵立过三次三等功,两次二等功。

可就是那一次记过,让他的升职之路戛然而止。

“你对现在的工作满意吗?”刘建国问。

王铁山想了想。

“满意。”

这是个标准答案。

可刘建国从他眼中看到的,是深深的疲惫。

“好,你先回去吧。”

王铁山敬礼,转身离开。

刘建国看着他的背影,心情复杂。

这样的老兵,在部队里并不少见。

能力有限,上升无门,只能在基层岗位上混日子。

说句不好听的,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

部队需要的是有活力的年轻人,不是这种暮气沉沉的老油条。

刘建国决定,要好好整顿一下这个哨所。

第二天,刘建国召开了全体会议。

“同志们,我来这里已经一个月了。”

“我发现咱们哨所存在很多问题。”

“纪律松散,训练不到位,执勤不认真。”

“从今天开始,一切按新的标准执行。”

王铁山坐在角落里,默默听着。

这些话他听过太多遍了。

每个新来的领导都会说这样的话。

激情澎湃三个月,一切照旧十八年。

“王铁山。”刘建国点名了。

“到。”

“你是老同志,要起带头作用。”

“是。”

王铁山的回答毫无感情色彩。

刘建国有些不满。

这个老兵的态度有问题。

不服管,不配合,典型的老油条心态。

散会后,李大勇凑过来。

“老王,新营长好像不太喜欢你。”

王铁山苦笑。

“正常。”

“为啥?”

“新官上任三把火,我这种老兵最容易成为靶子。”

李大勇担心地拍拍他的肩膀。

“你小心点。”

接下来的日子,王铁山明显感觉到了压力。

训练时,营长总是盯着他。

执勤时,营长会突击检查。

02

开会时,营长经常拿他举例子。

“王铁山同志的问题很典型,就是思想松懈,标准不高。”

“18年的老兵了,还是这个样子,怎么给新同志做表率?”

王铁山咬着牙,一言不发。

他知道,这是营长在敲打他。

可他也有自己的委屈。

18年来,他从没出过大错。

风里雨里,他都坚守在岗位上。

多少个春节,他都没有回家。

多少个夜晚,他都在哨位上度过。

凭什么要受这种委屈?

那天晚上,妻子张美丽打来电话。

“老王,你什么时候能回来?”

声音里带着哭腔。

“怎么了?”王铁山心一紧。

“孩子生病了,住院一个礼拜了。”

“严重吗?”

“医生说要做手术,需要五万块钱。”

王铁山算了算家里的存款。

18年的军饷,除了基本生活费,剩下的都寄回了家。

可即便如此,也只有三万块钱。

“我想想办法。”

“老王,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啊?”张美丽哭了,“我一个人真的撑不住了。”

“爸妈身体越来越差,孩子又生病,我每天都担心得睡不着。”

“你说你在外面到底图个啥?”

“18年了,别人都升官发财了,你还是个兵。”

“咱家还是那个破房子,还是那点存款。”

王铁山握着电话的手在颤抖。

他想说,我图的是保家卫国。

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保家卫国?

连自己的家都保护不了,谈什么保家卫国?

“美丽,你再坚持一下,我马上想办法。”

挂了电话,王铁山坐在床沿上发呆。

窗外的风呼呼地刮着,像是在嘲笑他的无能。

18年,他从一个青春少年变成了中年大叔。

错过了孩子的成长,错过了父母的陪伴,错过了妻子最需要他的时候。

换来的是什么?

一身军装,一个上士军衔,一屋子的奖状。

可这些能当钱花吗?

能给家人带来幸福吗?

“老王,你还没睡啊?”李大勇推门进来。

看到王铁山的表情,他意识到出事了。

“咋了?”

王铁山把情况说了一遍。

李大勇听完,也沉默了。

“要不,你找营长请个假,回去看看?”

王铁山摇头。

“现在这个节骨眼上,他不会批的。”

“那咋办?”

王铁山看着窗外的星空,眼神逐渐坚定起来。

“我决定了。”

“决定什么?”

“退伍。”

李大勇吃了一惊。

“你疯了?18年都熬过来了,现在退伍?”

“再熬下去有什么意思?”王铁山苦笑,“升职无望,家庭困难,我还待在这里干嘛?”

“可是...”

“没什么可是的。”王铁山站起身,“我想明白了,家人比军装重要。”

第二天上午,王铁山来到营长办公室。

刘建国正在处理文件,看到他进来,头也没抬。

“什么事?”

“营长,我想退伍。”

刘建国停下笔,抬起头。

眼中闪过一丝意外,很快又变成了冷漠。

“理由?”

“家庭困难,需要回去照顾。”

刘建国看了看王铁山。

这个42岁的老兵,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无奈。

说实话,他早就想让王铁山走了。

这种老油条留在部队里,就是负担。

“批准。”

刘建国的回答干脆利落。

王铁山愣了一下。

他没想到营长会这么痛快地同意。

心里竟然有些失落。

03

18年了,就这么简单地结束了?

“谢谢营长。”

王铁山敬了个礼,转身离开。

刘建国重新埋头处理文件,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哨所。

战友们都来找王铁山。

“老王,你真的要走?”

“是啊。”

“舍得吗?”

王铁山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心情复杂。

这些人,有的是他带过的兵,有的是一起摸爬滚打的战友。

18年的感情,哪能说舍得就舍得?

可生活不相信眼泪,只相信现实。

“没有舍得不舍得,只有应该不应该。”

李大勇红了眼眶。

“老王,你走了,我们怎么办?”

“你们年轻,有的是机会。”王铁山拍拍他的肩膀,“好好干,别像我这样混日子。”

接下来的几天,王铁山开始办理退伍手续。

体检,政审,档案移交,财务结算。

一道道程序走下来,就像是在为自己的军旅生涯画句号。

最繁琐的是整理个人物品。

18年的军旅生涯,积累了太多东西。

军装,奖章,照片,日记。

每一样都承载着回忆。

王铁山一件件地清理着,心情五味杂陈。

这些东西见证了他从青春到中年的蜕变。

也见证了他从满腔热血到心灰意冷的过程。

整理到最后,他在衣柜深处发现了一个牛皮纸袋。

袋子已经发黄,上面写着“绝密”两个字。

王铁山拿起袋子,感觉有些眼熟。

这是什么时候的东西?

他拆开袋子,里面是一份地形图和几页文字资料。

地形图标注着边境地区的详细地形,山川、河流、小径都标得清清楚楚。

文字资料记录着各个地点的具体情况,包括海拔、气候、植被,甚至连哪里有水源都标注得一清二楚。

王铁山越看越心惊。

这份资料的详细程度,超出了他的想象。

边境地区复杂的地形,在这份资料里被描述得如此精确。

更让他震惊的是,这些信息很多都是他这18年来一点点收集整理的。

每次巡逻,他都会记录沿途的情况。

每次执勤,他都会观察地形变化。

18年来,他就像一台人形测绘仪,把边境地区的每一寸土地都刻在了脑子里。

而这份资料,正是这些信息的集合体。

王铁山意识到,这份资料的价值巨大。

边境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很多地方连卫星地图都标注不准确。

而这份资料,是用18年的实地勘察换来的第一手情报。

在紧急情况下,这些信息可能比任何高科技设备都重要。

王铁山犹豫了。

这份资料应该上交吗?

按理说,军队的机密文件不能私自保存。

可这份资料很多内容都是他个人整理的,算不算机密?

而且,营长对他的态度那么冷淡,他现在上交这份资料,会不会被认为是在邀功?

想来想去,王铁山决定暂时保留这份资料。

等退伍手续办完了,再决定怎么处理。

他把资料重新装进袋子里,收了起来。

退伍的日子一天天临近。

王铁山的心情也越来越复杂。

白天忙着办手续,晚上躺在床上胡思乱想。

18年的军旅生涯即将结束,新的生活即将开始。

04

他对未来既期待又忐忑。

期待的是终于可以陪伴家人,照顾孩子。

忐忑的是离开部队后,他还能做什么?

42岁的年纪,没有特殊技能,能找到什么工作?

“老王,想什么呢?”李大勇走过来。

“想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车到山前必有路。”李大勇安慰道,“你这么多年的经验,总能派上用场的。”

王铁山苦笑。

“我这些经验,除了在这里有用,到了外面还能干嘛?”

“你看得太悲观了。”李大勇说,“你对边境地区这么熟悉,可以去旅游公司当导游啊。”

王铁山摇头。

这里除了军人,谁会来旅游?

连鸟都不愿意飞过去的地方,有什么好看的?

“算了,走一步看一步吧。”

办完最后一道手续,王铁山的退伍申请正式生效。

明天,他就可以离开这个待了18年的地方。

晚上,战友们给他办了个送别聚餐。

没有酒,只有馒头和咸菜。

条件艰苦,就连送别宴都如此简陋。

可气氛却很温馨。

大家围坐在一起,聊着过去的事情。

“老王,你还记得5年前那场沙尘暴吗?”

“当然记得,风沙大得伸手不见五指。”

“你硬是在那种天气下找到了迷路的战士。”

“要不是你对地形熟悉,那小子估计就回不来了。”

战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回忆着过往。

王铁山听着,心里五味杂陈。

这些回忆,既是他的骄傲,也是他的遗憾。

骄傲的是,他确实帮助过很多人。

遗憾的是,这些贡献从来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

“老王,我们会想你的。”李大勇举起茶缸,“敬你一杯。”

大家一起举杯。

“敬老王!”

王铁山眼眶有些湿润。

这些质朴的战友,是他18年军旅生涯中最珍贵的财富。

“兄弟们,有缘再相聚。”

第二天一早,王铁山背着行李包,准备离开哨所。

临走前,他最后看了一眼这个地方。

黄土飞扬的训练场,破旧的营房,还有那面迎风招展的国旗。

18年了,这些景象已经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里。

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不会忘记。

“老王,保重!”战友们来送他。

“你们也保重。”

王铁山背着包,头也不回地走了。

走出哨所大门的那一刻,他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终于自由了。

可心里也有种空落落的感觉,好像失去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班车站在路口等着,司机是个当地的老乡。

“师傅,到县城多少钱?”

“50块。”

王铁山掏钱上车。

班车启动,渐渐远离了哨所。

王铁山透过车窗,看着越来越远的军营。

那里有他的青春,有他的汗水,有他的眷恋。

也有他的无奈,他的心酸,他的不甘。

车子颠簸在山路上,王铁山闭上眼睛。

从今天开始,他就是普通人了。

不再是战士,不再是军人。

就是一个42岁的中年男人,为了生活奔波的普通人。

刘建国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桌上的紧急命令,额头冒出了冷汗。

他的手在颤抖,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不可能...不可能...”他喃喃自语。

就在半小时前,上级下达了紧急任务:边境地区有一支5人侦察小组在执行任务时失联,最后联系时间是昨天晚上8点。

任务要求:立即组织搜救,必须在24小时内找到失联人员。

问题是,失联地点位于边境深处,地形复杂,气候恶劣。

没有向导,搜救队根本找不到人。

而在这个哨所,最熟悉那片区域地形的人,是王铁山。

刘建国这时才意识到,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他太急于摆脱王铁山这个“包袱”,却没有意识到这个“包袱”的价值。

18年的边防经验,对地形的熟悉程度,这些都是无价之宝。

而现在,王铁山已经离开了哨所。

05

刘建国急忙拨通了王铁山的电话。

嘟嘟嘟...

没人接。

再拨。

还是没人接。

刘建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他不停地拨打王铁山的电话,一遍又一遍。

可每次都是无人接听的忙音。

与此同时,上级也在催促。

“刘营长,搜救进展如何?”

“报告首长,正在组织搜救队。”

“一定要快,时间就是生命!”

刘建国挂了电话,继续拨打王铁山的号码。

这时,他的电话响了。

“刘营长吗?我是兄弟部队的李团长。”

“李团长好。”

“听说你们那里有个老兵对边境地形很熟悉,能不能借调一下?”

刘建国愣了。

“您说的是王铁山?”

“对,就是他。我们这里也有搜救任务,急需向导。”

“李团长,王铁山他...”

刘建国话还没说完,电话又响了。

“营长,我是师部作战科的张科长。”

“张科长,您好。”

“听说你们有个叫王铁山的老兵,对边境地形很了解?”

“是的,可是...”

“我们需要他参与一个紧急任务,马上派车去接。”

刘建国感觉头都大了。

短短一个小时内,他已经接到了七八个电话。

都是来找王铁山的。

有兄弟部队的,有上级机关的,甚至还有地方政府的。

大家都有紧急任务,都需要王铁山的帮助。

而他的电话,彻底被打爆了。

“营长,你的电话一直在响。”通讯员小李走进来。

“我知道。”刘建国无奈地说,“都是来找王铁山的。”

“王铁山?他不是退伍了吗?”

“就是因为他退伍了,所以大家都找不到他。”

刘建国这时才明白,自己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

王铁山不是包袱,而是宝贝。

18年的边防经验,让他成了这一带最权威的地形专家。

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人已经走了,电话也联系不上。

“营长,要不咱们派车去追?”小李建议。

“追什么?人家班车早就走了,现在都到县城了。”

刘建国颓然地坐在椅子上。

他知道,这次任务可能要砸在自己手里了。

没有王铁山带路,搜救队在那片复杂的地形中就是盲人摸象。

5个战士的生命,可能因为他的决定而受到威胁。

电话又响了。

“营长,搜救队准备好了,请指示。”

刘建国看着地图,心里一片茫然。

那片区域他只去过一次,而且还是在王铁山的带领下。

地图上标注的信息有限,很多实际情况都不清楚。

“营长?”电话里传来催促声。

“马上出发,我亲自带队。”

刘建国咬咬牙,做了决定。

即使没有王铁山,他也要试一试。

毕竟,时间不等人。

搜救队快速集结,装备齐全。

可刘建国心里没底。

没有向导,这次行动的成功率几乎为零。

就在搜救队准备出发的时候,哨所的大门口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王铁山背着行李包,风尘仆仆地走了进来。

刘建国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王铁山?你怎么回来了?”

王铁山放下行李包,表情严肃。

“营长,我听说有人失联了?”

“你怎么知道的?”

“班车司机的对讲机里听到的消息。”王铁山说,“失联位置是318高地附近?”

刘建国点点头。

“那片区域我很熟悉。”王铁山说,“地形复杂,暗坑很多,不熟悉的人进去很危险。”

刘建国激动得差点跳起来。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王铁山,你愿意带队去搜救吗?”

王铁山没有犹豫。

“当然愿意。”

“可是你已经退伍了...”

“退伍了也是中国人。”王铁山说,“战士有难,我不能袖手旁观。”

刘建国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

“谢谢你,真的谢谢你。”

王铁山摇摇头。

“别说谢谢,赶紧出发吧。失联时间越长,危险越大。”

搜救队迅速调整计划,由王铁山担任向导。

06

出发前,王铁山详细介绍了目标区域的情况。

“318高地海拔3200米,气温比这里低10度。”

“那里有三条沟谷,两条是死路,只有中间那条能通到山顶。”

“最容易迷路的地方是乱石滩,一定要沿着我做的记号走。”

“记住,千万不要走散,那里容易雪崩。”

战士们认真听着,心里有了底。

有王铁山这个活地图带路,成功的希望大大增加了。

搜救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王铁山走在最前面,不时停下来观察地形。

18年的经验让他能够准确判断方位和路线。

即使在复杂的山地中,他也能找到最安全的路径。

“老班长,这条路真的能到318高地吗?”一个年轻战士问。

“能。”王铁山肯定地说,“我走过不下50次。”

“那失联的同志会在哪里?”

王铁山停下脚步,仔细思考。

“如果我是他们,遇到恶劣天气,会在避风的地方暂时躲避。”

“318高地有几个天然洞穴,是最好的避险点。”

“我们分头去找。”

搜救队按照王铁山的建议,分成三组行动。

每组都有他画的简易地图,标注着关键地点和危险区域。

两个小时后,第二组传来好消息。

“找到了!找到失联人员了!”

刘建国激动得握紧了拳头。

王铁山长长地松了口气。

“他们怎么样?”

“有两个人轻伤,其他人都安全。”

“太好了!”

搜救成功了,5名失联战士全部找到,无一死亡。

这个结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返程路上,刘建国走到王铁山身边。

“王铁山,谢谢你。”

“营长,说这些干什么。”

“如果没有你,这次任务不可能成功。”

王铁山看着远山,表情平静。

“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刘建国被他的话深深触动了。

什么叫军人?

这就是军人。

退伍了,还心系战友。

离开了,还牵挂部队。

18年的坚守,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责任。

“王铁山,我有个请求。”

“营长请说。”

“你能不能不要退伍?”

王铁山愣了一下。

“营长,我的申请已经批准了。”

“我可以撤销。”刘建国说,“只要你愿意留下来。”

王铁山沉默了很久。

“营长,我很感谢你的挽留。”

“但是我必须回家。”

“家里需要我,孩子生病了,妻子一个人撑不住。”

刘建国点点头。

他理解王铁山的选择。

一个男人,首先是丈夫,是父亲,其次才是军人。

“我明白了。”

“不过,营长,我有个要求。”

“你说。”

“如果以后有紧急情况,需要我帮忙,随时联系我。”

王铁山从包里拿出那份地形资料。

“这是我18年来收集整理的边境地形资料。”

“比官方地图更详细,更准确。”

“我把它留给部队,希望能帮到后来的同志。”

刘建国接过资料,感觉沉甸甸的。

这不仅仅是一份地图,更是一个老兵18年心血的结晶。

“王铁山,你...”

“营长,别说了。”王铁山摆摆手,“我走了。”

这一次,王铁山真的要走了。

不过和上次不同的是,这次所有人都在为他送行。

刘建国亲自把他送到车站。

“王铁山,有困难就联系我。”

“我会的。”

“部队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王铁山眼眶有些湿润。

“营长,谢谢你。”

“是我应该谢谢你。”

07

班车来了。

王铁山上了车,透过车窗向大家挥手告别。

刘建国和战士们站成一排,向他敬礼。

这是对一个老兵最高的致敬。

车子启动了。

王铁山看着渐行渐远的军营,心情复杂。

这次离别,没有遗憾,只有不舍。

他知道,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

家人需要他,他必须回去。

可部队也需要他,所以他留下了自己最珍贵的财富。

那份地形资料,将会帮助更多的战士。

这比任何军功章都有意义。

车子颠簸在山路上。

王铁山拿出手机,看到了几十个未接电话。

都是刚才搜救期间打来的。

他一个个回过去。

“老王,你终于接电话了!”

“听说你退伍了?”

“我们这里有个任务,需要你帮忙。”

类似的话,他听了十几遍。

原来,大家都在找他。

18年的默默无闻,一夜之间变成了香饽饽。

这种反差,让王铁山哭笑不得。

如果早知道自己这么有用,当初就不会那么心灰意冷了。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他为自己的18年军旅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没有遗憾,只有骄傲。

他是一个好军人,也会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班车渐渐驶离了边境地区。

王铁山看着窗外的景色,从戈壁荒漠变成了绿树青山。

他知道,自己正在走向新的生活。

一个月后,王铁山回到了老家。

孩子的手术很成功,妻子的笑容又回来了。

他用退伍费开了一个小商店,生意还不错。

偶尔,他会接到部队的电话。

“老王,这里有个情况,想咨询一下你的意见。”

每次接到这样的电话,他都会认真回答。

即使退伍了,他还是那个值得信赖的老兵。

刘建国也经常给他打电话。

不是公事,就是聊聊天。

两个大男人,从陌生到理解,从对立到友谊。

这或许是这个故事最温暖的结局。

“老王,有空回来看看。”

“一定会的。”

王铁山看着窗外的夕阳,心里很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