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碾压F-22!西方飞行员惊呼:中国战机机动性能碾压美国,美国战机神话彻底破灭!

真的,过去想在航展上看清歼-20,比什么都难。那家伙就像个幽灵,永远只在天上最远处拉一道音爆,呼啸一下,然后消失。你在地面上脖子都仰酸了,也就看个影子。所以这次长春航展,当听说它居然要做静态展示的时候,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不敢信。

然后,你就真的走到了它面前。

那种感觉很奇妙,它就那么安安静静地停在那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可以被你的视线一寸一寸抚摸的钢铁巨兽。那一刻,过去所有靠着模糊照片和CG图的猜测,瞬间都有了答案。也正是从那一刻起,很多争论,其实就没必要了。

比方说,它到底是怎么飞出那些让全世界飞行员都头皮发麻的动作的?F-22那个“世界第一”的宝座,现在回头看,是不是有点摇摇欲坠了?

你第一眼看过去,最扎眼的肯定不是别的,就是机头那对小翅膀,那个鸭翼。这东西简直就是歼-20气动设计的灵魂。以前我们总听人说鸭式布局好,但到底怎么个好法?站在它跟前你才真的明白。你看F-22那种常规布局的飞机,它想抬头,得靠屁股后面的尾翼往下使劲压,硬生生把机头“撬”起来。你想想,飞机本来是要往上飞的,你却要用一个力把它往下压来换取抬头,这中间得浪费多少能量?

歼-20呢?完全是另一回事。它想抬头,是靠前面的鸭翼向上产生一个升力,直接把机头“抬”起来。整个机身,从机翼到鸭翼,全都在产生正升力,大家一起使劲往上走。这效率,根本就不是一个次元的东西。

然后你的视线再往后移,看到机翼和机身连接处那两条优美的曲线,也就是所谓的“边条”。那可不只是为了好看。飞机飞起来的时候,空气流过这里,会被卷起两道极其强大的涡流,这两道涡就像两只看不见的大手,死死地“抓”在机翼表面,硬是给飞机额外挤出来一大块升力。

鸭翼抬、边条卷、机翼升……这几个东西凑在一起,产生了一种近乎魔法的效应。歼-20的升力系数,被推到了一个不讲道理的高度。说白了就是,在同样的速度下,它能把自己“抬”起来的劲儿,比别人大太多了。这就是它为什么能在空中做出那些匪夷所思机动的根本,这是娘胎里带出来的天赋,是写在骨子里的东西,别人想学?对不起,你得先把自己整架飞机回炉重造才行。

当然了,如果它只是个灵巧的“空中舞者”,那还不够让人敬畏。但当你站在它侧面,你会发现另一个秘密——它真的好长。整个机身显得异常修长,比F-22要苗条得多。

这不是设计师的审美偏好,这是为了“超音速”这三个字下的血本。更长的机身意味着更大的长细比,这能极大地降低飞机在突破音障和超音速飞行时的阻力。再配上那对小得不成比例的垂尾,你就能看出来,这架飞机在设计之初,就把“减阻”这件事刻在了DNA里。结果就是,它的升阻比高得吓人。

所以,很多人纠结于发动机,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没看懂这架飞机。恰恰是它能在发动机还没完全达到理想状态时,就能轻松实现超音速巡航,才更能反衬出它气动设计的伟大。这就像一个天生的游泳健将,即便手臂力量还没练到巅峰,光靠完美的身材和水感,也能超过很多肌肉发达的旱鸭子。可以预见,一旦未来的“心脏”就位,它在超音速世界的表现,恐怕会让F-22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看完了整体,你开始凑近了看细节。机身上那些不起眼的、泛着淡淡金色的菱形小窗口,以前在照片上根本注意不到。外行以为是装饰,但懂行的人一看,心跳都要漏半拍。

那是光电系统。那层薄薄的镀金膜,就是为了把敌人的雷达波挡在外面,保证自己的绝对隐身。但同时,它又能让光线和红外信号自由进出,让里面的传感器能把外界看得清清楚楚。这种细节,就是衡量隐身设计是“入门”还是“大师”的标尺。

更可怕的是,这些窗口遍布机身。再加上机头下方那个钻石形状的红外搜索系统,以及机头里那部世界上最顶级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歼-20几乎没有视觉死角。它看世界的方式,和我们完全不一样。

我们飞行员是坐在驾驶舱里,通过玻璃往外看。而歼-20的飞行员,戴上那个充满科幻感的头盔后,他看到的是一个被所有传感器信息融合、处理后,直接投射在眼前的“全景战场”。他可以“看穿”自己的机身和脚下的地板,整个天空、地面,敌人在哪,导弹在哪,所有的一切都一目了然。飞机不再是束缚,而成了一个透明的、拥有“透视眼”的幽灵。

所以,当这场航展结束,你从歼-20旁边走开时,心里想的已经不是它那些酷炫的动作了。

你想到的是,F-22依然很强,但它代表的是一个旧时代的巅峰。它把一种成熟的理念做到了极致。而歼-20,它根本没打算在别人的赛道上跑。它用一种全新的、甚至可以说是离经叛道的思路,去解答“什么是下一代战斗机”这个问题。

它不是追赶者,它是破局的。当一个破局者已经站在你面前,触手可及的时候,那个关于“谁是第一”的问题,或许,早就没有悬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