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梅镇的凌晨两点,夜空被直升机的轰鸣撕裂。 邻居阿卜杜勒卡德尔·谢赫被巨响惊醒,推开窗户用阿拉伯语大喊:“你们是谁? ”回答他的是冰冷的英语指令:“举起双手,退回屋内! ”美军特种部队的夜视仪扫过叙利亚西北部这座边境小镇的屋顶,枪口对准了500米外一栋普通民宅。
屋内,被称为“伊斯兰国在叙利亚下一任领导人”的伊拉克人萨拉赫·诺曼刚抓起武器,就被破门而入的美军击毙。 他的妻子、儿子和母亲蜷缩在墙角,全程目睹了这场持续112分钟的突袭。
这不是好莱坞剧本,而是2025年8月20日发生在叙利亚伊德利卜省的真实战场。美军出动了至少4架武装直升机和无人机编队,当地亲美武装在巷道设置警戒线配合行动。 行动结束后,美军带走三名外籍女性俘虏,屋顶残留的弹壳在晨光中泛着金属冷光。
五角大楼至今未公开回应此事,但安全消息源透露,此次行动代号“猎影”,目标诺曼的另一个名字,阿布·哈夫斯·古莱希,早已被列入美军全球恐怖分子通缉名单首位。
这已是美军2025年在叙利亚实施的第三次“斩首”。 七个月前,基地组织高级头目祖贝尔的车辆在伊德利卜公路上被无人机炸成废铁;一个月前,伊斯兰国高层哈达尼在阿勒颇省巴卜镇的空袭中丧生,国际油价应声暴涨2.8%。
当叙利亚民众还在争论美军行动合法性时,波斯湾的导弹已划破天际。 48小时内,伊朗海军在阿曼湾展开“可持续力量1404”演习,驱逐舰向印度洋目标发射“卡德尔”岸基导弹。
伊朗国防部长阿齐兹·纳西尔扎德站在指挥舰上宣布:“我们90%的导弹能穿透以色列防空系统! ”这句话通过国家电视台传遍中东,屏幕右下角滚动着新型“闪电-9”导弹命中1900公里外目标的画面。
军演背后是剑拔弩张的核争端倒计时。 欧洲三国最后通牒高悬:8月31日前若未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达成协议,联合国制裁将重启。 伊朗革命卫队海军此时展示扣押西方商船的战术视频,霍尔木兹海峡的油轮纷纷调整航线。
而在巴格达绿区,伊拉克总理顾问侯赛因·阿拉维正审阅撤军时间表。 阿因阿萨德空军基地将于9月15日永久关闭,驻巴格达美军需在30天内转移至库尔德斯坦的埃尔比勒,所有外国军队须在2026年9月前离境。
这份时间表背后是21年的主权抗争,从2003年美军坦克开进巴格达,到2024年双方签署撤军协议,再到如今2500名驻伊美军面临打包走人。
美军似乎陷入战略悖论:一边在叙利亚精准“斩首”展示肌肉,一边在伊拉克接受“逐客令”。 这种矛盾早露端倪。 五个月前特朗普在利雅得演讲时宣称:“美国不该当世界警察! ”话音未落,美军却以“反恐”之名重返叙利亚战区。
2023年央行启动人民币石油结算,虽被美联储施压中断,但中企已拿下祖拜尔油田开采权,巴格达战后重建项目70%由中国承建。 当伊拉克GDP以8%增速跃居中东前列时,议会大厦外抗议美军存在的横幅从阿拉伯语变成双语,新增的中文标语写着“主权无价”。
阿萨德空军基地的机库正在清空。 一名美军中士看着运输车队卷起的沙尘对记者说:“我们曾在这里拦截过伊斯兰国的自杀卡车。 ”不远处,伊拉克士兵在围栏挂上新标识牌,阿拉伯文写着“主权军事区,禁止入内”。
伊朗军演海域的靶船缓缓沉没,叙利亚阿特梅镇的弹坑旁堆满瓦砾,伊拉克撤军时间表在总理府盖章生效,#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这三组镜头在同一时空平行推进。 没有宣战书,没有告别式,只有中东权力重构的尘埃在烈日下无声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