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暴跌96.5%,小米48亿被冻!莫迪的 “印度制造” 为何沦为国际资本弃地

深夜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工厂灯火通明,地面上散落着上千个金属零件。 工程师们围着一台拆解后的中国盾构机抓耳挠腮,这台斥资数亿卢比的设备,被拆运回国后竟成了无法复原的“金属拼图”。 这一幕,成了印度工业化野心的绝佳隐喻:雄心勃勃,却一地鸡毛。

2025年7月,莫迪政府突然宣布:所有军用和民用无人机的核心部件,传感器、电池、通信模块,一律禁止从中国进口。 表面是“国家安全”,实则是恐慌:印度电子元件50%依赖中国供应链,连螺丝钉都需审批。 结果禁令生效不到两周,印度本土无人机生产线因零件断供全面停工,工厂经理对着空荡的仓库苦笑:“我们连备用电池都造不出来。 ”

印度首富阿达尼集团将中国天合光能的TOPCon光伏技术全盘复制,贴上自家标签出口美国,被起诉后矢口否认;斥巨资购入中国盾构机,非要拆解运回国“研究”,结果重装时多出上千个零件,精密设备沦为废铁。 印度媒体痛批:“这是自掘坟墓! ”中国稀土精炼技术专利壁垒深耕30年,印度车企因缺高性能磁铁面临停产。 献上22%股权换技术? 中方回应:“这点代价,门都没有! ”

工业机器人龙头埃斯顿将生产线迁至德国、波兰,切断印度供应链;兆威机电的微型传动系统垄断全球XR设备,印度连手机震动马达都需进口。清华、哈工大等顶尖院校对印度留学生隐形设限,前沿技术专业几乎不录印度学生,彻底焊死技术代际转移的后门。2024-2025财年,印度净外国直接投资仅剩3.53亿美元,同比暴跌96.5%。 5月数据更惨淡:净外资流入仅3500万美元,不够买孟买一套豪宅。 在印经营十年成手机市占第一,却被指控“违反外汇法”,资金遭冻结。 印度政府临时修改法规,被讽“量身定制捞钱法”。

印度工人要求工资涨三倍、每周工作不超25小时,更提出“岗位世袭制”,退休后必须由子女顶替职位。工厂被强制低价征收,还倒赔印度政府数亿美元;沃达丰被追溯50年税款,外资惊呼:“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 ”莫迪的“印度制造”口号喊了十年,制造业占GDP比重却从目标25%跌至13%。富士康印度工厂良品率仅60%(中国工厂超95%),被迫调300名中国技工支援。 中方人员因签证撤回后,生产线再度瘫痪。 苹果在印iPhone产能仅占全球7%,远低于25%目标。

港口效率仅为中国1/3,物流成本占GDP 14%;日均断电4小时,工人竟在社交平台惊叹:“中国工厂24小时有电? ”印度75%的原料药、68%的电子元件依赖中国。 230亿美元“生产激励计划”沦为笑话,本土企业信实工业拿到补贴后,转身进口中国设备拼装“国产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