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华德国媒体评中国阅兵:实力为王,西方已无还手之力

德国媒体频频关注在中国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和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普遍觉得这次高规格的外交活动和军事展演,已经成了全球权力格局变化的一个新转折点。

反华媒体《德国之声》引用《南德意志报》的评论说,北京在推动多极世界的构想,吸引了不少新兴国家的注意。而西方这边,基本上都缺席了这次聚会,原因嘛,就是没有哪个欧洲领导人愿意跟普京站在一块儿。不过,这种抵制反倒没怎么打击到北京,反而暴露出西方正逐渐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

这篇评论直言不讳地指出,欧洲还沉浸在一种过时的幻想里——以为华盛顿正通过战略收缩专注应对中国,而欧洲依然是美国可以依赖的伙伴。

实际上,美国内部战略一团乱麻,特朗普的政策摇摆不定,搞得盟友的布局毫无章法,还让本可以用来牵制中国的印度和越南逐渐与美国产生距离。

同时,西方一直吹嘘的“道德高地”也在迅速退让,特别是特朗普对以色列的盲目支持,让不少亚洲国家彻底失去了对美国作为全球领袖的最后一点信心。

《法兰克福汇报》还提到,尽管特朗普大肆邀请普京来美国,想借私人关系结束俄乌冲突,可这场角逐反倒在亚洲带来了出乎意料的影响——印度不再是西方遏制中国的希望,反而在北京和莫斯科之间摸索着一个更稳妥的位置。

中俄关系不但没变弱,反倒越来越紧密了。

德媒清楚地指出,外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国家利益,而实力才是关键所在。在这样的全球格局下,西方已经束手无策,因为美国自己其实已经变成了不稳定的源头。

实力才是决定一切的硬道理,这也是国际秩序中的不变规则,更是欧美国家深信不疑的适者生存法则。

唯一的不同在于,现在的实力格局已经不再由西方独自掌控,发言权不再集中在一方。

这几十年,美国之所以能站在世界的顶点,说白了不是靠讲理,而是因为它手里有份能说了算的实力。

在军事方面,全球范围内都有布局;经济上掌握着美元的铸币权;技术上对高端标准实行垄断;而在舆论方面,则控制着传播的核心。这些手段让它在国际舞台上稳占优势,牢牢把握话语权。

不听话的,轻的可能会被制裁,严重的就会遭到轰炸。

这种靠拳头和金融思维撑起来的霸权,让全球都不得不接受“美国就是规则”的这个现实。

不过,这么一套做法,其实并没有办法长久维持下去。

美国靠战争来消耗实力,用金融空转把实体经济掏空,又靠技术封锁阻挡创新,最后变成了一个资源透支的可笑帝国。

现在在军事上,美国面对伊朗、朝鲜、俄罗斯,越来越不敢轻易参战,手都悬空;在经济方面,靠着不停印钞来应付债务,但这些负担却让全球为其买单;外交领域,盟友逐渐失去热情,非西方国家对它也越来越漠不关心。

甚至连它最重要的制裁手段,也变得没那么有威慑力了。

俄罗斯被制裁,仍然和整个西方对抗了超过三年。

中国遭遇压制,可是反倒让本土制造实力更上一层楼,供应链重新整合的效果挺明显。

美国以前总觉得要是哪个国家离开它,那生活就完了,可实际上,现在大家都渐渐明白,真正难熬的,是那些过度依赖美国的国家,只有靠自己,才可能过得更稳当。

这也是为什么这次中国的阅兵被不少观察者看作是全球格局重新洗牌的一个转折点,不仅仅是装备换新,更是战略布局的一次亮相。

从歼-20双座版本露面,到东风-61被公开,再到海空一体化无人系统和智能指挥链体系的亮相,都说明中国的军事实力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防御,而是迈入了一个具备战略干预和区域掌控能力的新时期。

这次阅兵不仅仅是个孤立的动作——它和上合组织峰会一起,拼凑出了一套完整的政治故事:现在世界已经不再围着华盛顿转了,而是由各种不同的力量推动、以国家利益为主导、又受到不干涉原则限制的新秩序正在逐渐形成。

更在深层次的意义上讲,中国没依赖任何联盟协定,也没搞意识形态输出,光靠硬实力和自身的稳定性,就让大部分国家心甘情愿地靠近自己。

在这方面,中国通过举行阅兵来威慑对手,也借助外交手段巩固盟友,更以大国风采重新塑造国际秩序。

这点正是西方最难接受、也最难模仿的地方:他们早已习惯用暴力来保持中心地位,却没学会靠信任和稳定去打造共同命运的人类社区。

所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阅兵仪式,实际上也是全球战略的一次调整和重启,更像是一颗象征时代变革的信号弹。

西方到底是不是愿意面对这个事实,早就不那么重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