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独传弟子仅学得些许皮毛,竟致汉朝动荡不安

公元前196年的冬天,陈豨领导的起义军在灵丘这个地方被周勃和樊哙带的军队重重包围了。

经过几天的激烈战斗,陈豨最终在逃跑过程中被击败并处决了。

很少有人知道,陈豨的师傅是赫赫有名的兵仙韩信。但就是他学了一点皮毛,就让汉朝大乱特乱。

作为韩信唯一的弟子,他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记得第一次,陈豨遇见韩信,是在攻打齐国的战场上。

那时候,他只是一个普通的骑兵,在一次冲锋中被楚军包围,生命危在旦夕。

就在最危急的时刻,一队骑兵突然出现,像神兵天降一样快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陈豨看到了一线生机,不禁感叹:老天爷还是挺照顾我的!

领头的将军穿着银色铠甲,白袍飘逸,正是韩信。他大声喊道:“大家别慌,跟我冲出去。”

韩信的声音响亮而坚定,仿佛给陈豨注入了力量。陈豨紧跟在韩信身后,竟然成功突破了重重包围。

在这场战斗之后,陈豨对韩信非常佩服,希望能成为他的徒弟。

有一天,他鼓起勇气,来到了韩信的营帐。

他跪在韩信跟前,说:“我愿意跟随将军,为您效力。从今以后,您就是我的师傅,您看可以吗?”

韩信看到他脸上有一种威猛的气息,又知道他很有学问,于是就答应了他的请求,把他收在身边做了一个亲兵。

那时候,陈豨对兵法一窍不通,但他记得韩信常常盯着地图出神,偶尔会突然从椅子上站起来,在沙盘上比划阵型。

有一次,他注意到韩信在沙盘上布置了一个特别古怪的阵型。他认为这个阵法前边的力量看起来不够强,但两侧却藏着厉害的杀招。

他忍不住开口问:"将军,这样排兵布阵,不怕前面的队伍被冲散吗?"

韩信耐心地说:“这就是虚张声势的战术。敌军看到前锋力量薄弱,一定会全力进攻。这时,我们两翼的军队可以断其退路,前后夹击,一定能取得胜利。”

陈豨听得不太明白,但还是把这话牢牢记住了。

韩信传授兵法,是在他平定燕国之后才开始的。

韩信封为齐王后,有了一点闲暇时间。他见陈豨还跟着自己,便对他说:“你在我身边这么久,也应该学点真本事了。”

他拿来一卷竹简,上面记录着自己整理的兵法要点,叮嘱陈豨每天学习一段,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就来找他请教。

陈豨从韩信那接过竹简,视若珍宝。尽管他读过不少书,但对里面复杂的兵法词汇感到困惑,于是每天都缠着韩信求教。

韩信没有觉得不耐烦,耐心地给他讲解兵法,教他怎样探查敌情,怎样判断敌人的行动。

韩信觉得,侦查敌情的时候,光看敌人有多少人还不够,还得留意炊烟的数量。

炊烟少,要么是缺粮,要么是诱敌的空营。韩信还教他如何利用地形作战。

韩信说:在山里打仗,最好是守住阵地,不要轻易进攻。在平原作战,要善于用骑兵绕到敌人后面。

这样的日子只持续了三个月。刘邦突然下令让韩信率领部队南下,去攻打项羽。于是,这对师徒不得不分开了。

最后一场约定

韩信在临走前对陈豨说:“战场是最好的学校,你自己要加油了。”

陈豨看着韩信远去的背影,不由得想起了过去的一点一滴,那是他与这位兵仙最宝贵的回忆。

后来,在韩信的帮助下,刘邦战胜了项羽,终于实现了当皇帝的梦想。

刘邦当了皇帝后,朝廷的气氛变得越来越紧张。那时候,韩信被封为楚王,离开了他一手打下的齐国。

陈豨因为打得好,被封为列侯,任命为赵国相国,负责管理赵、代两地的军队。

在分别的时候,陈豨去拜访韩信。韩信握紧了他的手,在院子里慢慢走着。

韩信突然问陈豨,什么叫“鸟尽弓藏”。陈豨一时没反应过来,不知道韩信想说什么。

韩信叹了口气,说道:“我的功劳太大,难免会让君主忌惮,以后的日子恐怕不会太平。你在赵代那边,一定要多加小心,别惹麻烦。”

这番话让陈豨心头一紧,他想起了那些关于刘邦除掉异姓王的传闻。

燕王臧荼被杀后,韩王信逃到了匈奴。陈豨对韩信立下誓言:如果将军遇到危险,我愿意万死不辞。

韩信立刻扶起了他,从怀里拿出一枚兵符,说道:“要是真的到了那一天,你拿着这枚兵符,就能调动我的旧部了。”

果然,没过多久,就有人诬陷韩信怀有不轨之心。

刘邦采纳了陈平的计谋,邀请韩信前往陈县。韩信心里明白这可能是个圈套,但又不想背上拒绝赴约的罪名,于是只带着几个随从前往。

一到陈县,就被武士绑了起来。韩信想起自己平定四国的功劳,心里感到一阵难过。

如果别人这么说,那可真是‘狡兔死,良狗烹’。现在天下已经太平,他再也没地方施展自己的才能了。

刘邦最终没有杀韩信,而是把他贬为淮阴侯,留在长安监督。那段时间,韩信常常大门不出,偶尔会跟陈豨见面。

每次陈豨去,都看到他在院子里发呆,曾经的意气风发不见了。

韩信叹了口气说:“我钻研兵法这么多年,却还是看不懂人心。我为刘邦打了那么多仗,他却总是怕我。”

陈豨安慰说:“将军只要小心行事,陛下可能会顾念往日的情分。”

韩信摇了摇头,苦笑着没再说话。公元前196年,陈豨按照命令进京汇报工作。

临走之前,他又去找了韩信。韩信提醒他说,赵代那一带兵力强大,陈豨可以在那里发动起义。自己则留在长安作为里应外合的内应,这样就能谋划夺取天下了。

陈豨看到韩信眼中坚定的决心,回想起过去的教导,最终微微点了点头。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之后便是生离死别。

吕后在陈豨离开长安后采取了行动,她和萧何一起策划,在长乐宫的钟室里处决了韩信。

陈豨的最后时刻

当陈豨在代国巡查边境时,听到了韩信去世的消息。他立刻面向长安的方向跪下,誓言道:“老师,我一定会为您讨回公道!”

他迅速召集了手下的将领,在一个秘密的地方讨论对策。他认为刘邦杀害有功之臣,已经失去了民众的支持,现在是起事的最佳时机。

再说,如果他不起来反抗,很可能就会像韩信那样遭遇不测。

部下有很多是韩信的老部下,听说这个消息,大家都纷纷响应。公元前197年秋天,陈豨正式起兵,自封为代王。

他依照韩信传授的“先声夺人”计策,派遣使者与匈奴接触。同时,他还发布公告,列举刘邦的过失,呼吁全国民众共同声讨。

一时间,赵、代两地有很多人响应。

刘邦非常生气,就派樊哙带兵去平定叛乱。陈豨得知汉军来攻打,想起韩信曾说过“利用地形”,就把主力部队埋伏在太行山的峡谷里。

樊哙没想到敌人会用计,就带兵进了山谷。陈豨一发号施令,两边山上就开始滚下大石头,汉军一下子乱了阵脚。

他又指挥骑兵从峡谷两头冲出,截断了汉军的退路。

这一仗,汉军死了好多人,樊哙只带了几千人逃了回来。刘邦没想到陈豨竟然这么厉害,只好亲自带兵去打仗。

那时,刘邦让灌婴带领部队去扰乱陈豨的粮食供应线,自己则带着主要部队驻扎在邯郸,但并不主动出击。

陈豨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有点急了。他想起了韩信曾经用过的“疲劳战术”,决定每天都派兵去挑衅刘邦,想把他激怒。

刘邦却毫不动摇,专心加固营地。陈豨的后勤补给线不断遭到袭击,军队开始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

部下侯敞提议,可以集中兵力,猛攻刘邦的大营。

陈豨一时拿不定主意,他想:看来现在只能快速行动了。

最后,他带领主力部队在夜晚突袭了汉军的营地,却不知道刘邦已经布好了陷阱。

当他们闯进营地,发现里面空无一人,陈豨这才意识到中了圈套,赶紧拼死突围,最后身边只剩下几千人。

后来在逃跑的路上,陈豨被公孙耳害死了。

消息传到长安,刘邦终于松了口气。这场起义已经持续了一年多,终于结束了。

总结一下吧。

陈豨的叛乱就像湖中投下的石头,虽已沉底,却激起一圈圈波纹。这件事让刘邦对异姓王更加警觉,也加快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

刚学了点表面功夫,陈豨就离开,要是他继承了韩信的本事,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