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除了党政军各部门的要员之外,中华青联委也派出了16名代表参加,刘晓庆就是其中之一。
会议休息时,刘晓庆和几位文艺界的朋友们聚在一起聊得挺开心,正说着呢,一位头发花白、身材高大的老人快步走向他们,步伐轻盈有力。
乍一看,那个老人打扮得挺朴素,长相也没啥特别,就是那种普通退休老干部的模样。不过仔细一瞧就明白了,老人的年纪虽然大了点,但身体还算硬朗,不像一般的体衰模样。走起路来精神抖擞,腰板挺得直直的,两只眼睛明亮有神,整个人散发出一种不凡的气质。
多亏朋友介绍,刘晓庆才知道,眼前这位精神焕发的老人,其实就是当年国民党军统少将沈醉,现在已经是全国政协委员了。
不过沈醉一眼就认出了刘晓庆,他还半开玩笑地说:“要是当年我动作快点,这世界上可能就没有你了。”
这话呢,大概是沈醉在调侃刘晓庆的成就吧,毕竟两人之间曾有过一些交集或者特殊关系。
不为人知的交集
一提到沈醉啊,大家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都是“大特务”“军统”或者“战犯”这种词,感觉他就像个电影、电视里的角色似的,和咱们这年代差得挺远的。而刘晓庆嘛,算是当代人都知道的女演员、女明星,两人之间说不上有啥交集,没有太多关联。
实际上,沈醉到了晚年时,真是和刘晓庆碰上过一次挺有意思的小交集。
那是在1988年的政协会议上,沈醉正好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休息时碰到刚好也在场的刘晓庆。
那会儿的刘晓庆正是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主演过《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等多部影片名声大噪,风靡全国,家喻户晓的超级红人。同时,她在1986年还主持了春节联欢晚会,那时的热度啊,可比如今任何一位明星都要火爆。
正因为这个原因,她才能作为代表出席政协会议,还被沈醉一眼认了出来。
在八十年代,电影明星可是特别受欢迎的,因此沈醉也和刘晓庆聊了起來。在谈话中,他了解到刘晓庆是四川涪陵人,还知道她的母亲叫刘慧华。
刘慧华这个名字一出口,沈醉立刻心头一震,往事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百感交集。他半认真半调侃地对刘晓庆说:“那些年你们一家都在我暗杀名单上,要是我动作快点儿,这世上可就没你啦!”
虽然沈醉嘴里带着笑说这话,但刘晓庆一点也不怀疑,因为当年沈醉可是个挺有名的人物。
跟刘晓庆凭电影成名比起来,沈醉的名气可是源自一本小说,那就是《红岩》。这部风靡全国、影响深远的小说里,有个让人毛骨悚然的杀人魔头——大特务“严醉”。当时的人都知道,“严醉”的原型其实就是军统特务沈醉。
刘晓庆作为那一代从《红岩》长大的演员,自然清楚沈醉的那些手段,不过,对于“暗杀名单”的事情,她还是搞不明白,坚称自己从没听母亲提起过这回事。
见刘晓庆一脸迷茫,沈醉轻轻一笑,慢慢开始回忆起过去的事情。
“暗杀名单”的事件发生在1948年,也就是全国解放前夕的那一年。那年4月,担任重庆市委书记和工委书记的刘国定被国民党抓获,紧接着就叛变了。
其实早在刘国定被抓叛变之前一年,重庆地下党搞清楚了他的大问题,主要是他在生活作风上不太正,经常贪图享乐,还私自挪用了组织的经费。
一被查出来,上头的党组织就打算让他去农村搞农民工作,主要是为了避免他闹出更大的事,也想着趁机磨练磨练他。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刘国定不仅没反省悔过,还利用职务之便跟组织作对。组织也没办法,只能想别的办法安排他,可还没等他们措施到位,他就被抓进了监狱。紧接着,他便迅速叛变了组织。
作为重庆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人,刘国定在反叛之后,揭露了不少党的地下情报员。为了逐个抓捕,国民党当时还整理出了一份名单,其中不仅有《红岩》里“江姐”的原型江竹筠,还包括一个叫“涪陵老刘”的代号。
当时负责这事的人正是沈醉,沈醉可是出了名的特务头子,平时很少出错,但这次的情况却完全出乎他的预料。
虎口脱险
利用刘国定揭露的名单,国民党特务们把我党的大量地下工作人员一网打尽,这些人后来都被关进了重庆白公馆,也就是《红岩》里提到的那个秘密监狱渣滓洞。
一大批共产党员被抓,特务们那叫一个得意洋洋,可当他们准备动手抓“涪陵老刘”时,却意外失手,没能逮到人。
这位叫“涪陵老刘”的神秘人物,实际上是刘渝民,正是刘晓庆的舅舅。
刘渝民曾在中共地下党内担任过江北县县委书记和涪陵中心县县委书记,怎么说呢,在刘国定叛变那会儿,他刚好在重庆汇报工作呢。
一开始,特务们根本没搞清楚“涪陵老刘”的底细,巧得很,就在刘国定快被抓之前,他碰巧见过刘渝民一面,两人认识了,结果也就暴露了刘渝民的真正身份。
幸好当时国民党内部还有不少我党的线人,特务们一边奔去抓刘渝民,刘渝民也也得到消息,不过也只是抢先一步罢了。
面对快要来了的国民党军警,刘渝民急得团团转,这时,他的姐姐刘慧华站了出来。
刘慧华就是刘晓庆的妈,同弟弟刘渝民一样,也是地下工作者。虽然还没正式加入党,但早在1944年起,她就开始参与革命工作。那时候,她的身份是重庆五区公路局的工作人员,借着这个岗位,帮了不少我党同志藏身保密。
知道弟弟身份被揭露,刘慧华来不及多考虑,立刻把自己胸前佩戴的“公路局”标章摘了下来,别到弟弟的衣服上,然后又让弟媳妇抱着孩子,装作出去逛街的样子挡一下,帮弟弟掩饰。
有了刘慧华的徽章帮忙遮掩,刘渝民一路上走得挺顺畅。国民党的士兵看到他胸前挂着“公路局”的标志,就以为他是自己人,也没怎么拦着他,刘渝民顺利出城,终于脱离了危险。
送走弟弟之后,刘慧华赶紧把还没来得及带走的文件弄好,整理完这些之后,她才长舒一口气,感觉轻松了不少。
可惜的是,刘渝民和那些重要的党务文件都保住了,但刘慧华自己,却陷入了危险之中。
特务们不仅在刘渝民的住处空手而归,没有找到任何值得一提的资料,连刘渝民的老婆孩子都不见了踪影,他们一气之下,以“共党要犯”的名义冲进了五区公路局,想把刘慧华抓进去。
幸好那会儿五区公路局的局长熊哲帆是个重要人物,他是国民党老前辈熊克武的弟弟,跟哥哥一样,熊哲帆也反对蒋介石的反共措施,而且他对军统那帮人也挺不待见的。
因此,当军统特务们带着汹涌的气势闯进公路局想要抓刘慧华时,熊哲帆用“证据不充分”这理由,果断把他们赶了出去,毫不留情。
由于特务们知道熊哲帆的底细,不敢贸然和他正面较量,抓刘慧华的事情也就没了下文。不过,这可不代表刘慧华就此万无一失了。
特务们虽然没把刘慧华直接抓起来,但想出了个别的主意,就是对她进行软禁和监控。她的出入自由有限制,连见客和通信的信件都得接受检查。
你得知道,国民党特务一直以狡猾阴毒闻名,刺杀、暗杀什么的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尤其是沈醉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在军统里升到少将还不到二十岁,就能毫不动摇地完成杀人任务,他还主动请缨,要刺杀像宋庆龄这样的要人。
他想搞定像刘慧华这样的小角色,手段多得很,只可惜,这次时间并没让他如愿以偿,没给他这个机会。
往事如烟
把刘慧华软禁起来之后,国民党特务们还没打算放手,总想从她口中打听到些什么。每天都不停地把她叫去审问,有时候还会对她威胁人命。
遇到国民党特务的威胁吓唬,刘慧华也不会轻易示弱,她的办法就是装出迷糊,死活不说话,咬紧牙关,三句话也不透露一点儿信息。
沈醉一开始把刘慧华列入了死亡名单,考虑是不是得下手解决她,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他那想暗杀的念头就这样打了水漂。
有一天,沈醉突然收到下属的报告,说刘慧华不知何时跑了,怎么找都找不到踪迹。
原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装傻充愣,监视刘慧华的特务们逐渐放松了警惕,而刘慧华也打起了算盘,时常一个人出门,而且每次都准时回到,这样一来,特务们对他的监控也就放松了不少。
没多久,刘慧华觉得时机差不多,就像平时一样装作去街上买东西,然后趁机溜走了。那帮特务还以为她会像平常一样回来,等了半天也没见她回来,这才意识到,刘慧华跑掉了。
遇到这些结果,特务们当然又气又恼,可再怎么生气也没用,因为沈醉此时已经被调到云南,担任保密局云南站的站长,对于重庆的动静,他也是束手无策。
另一边,躲过国民党特务追捕的刘慧华也没有走得太远,她藏到重庆郊外的一所小学里,在那儿安顿下来,静静地等待着解放的第一缕曙光。
一年过去了,解放军几百万部队渡过长江,向大西南挺进,四川很快就迎来了解放的喜讯。作为我党的情报人员,刘慧华也终于得以再次露面。
之后,刘慧华留在四川,搞起了教育事业,建国以后还生了个女儿,叫刘晓庆,后来在成都的一所中学当副校长,直到退休。
要是当时沈醉再狠一点,动作再快一点,把刘慧华给杀了,这世上可就没有刘晓庆这号人了,毫无疑问。
可历史没如果,转眼就到七十年代,刘晓庆已经长大成人,差不多得开始闯荡电影圈了。
1975年,刘晓庆离开四川老家时,妈妈陪着她送行,还叮嘱了一句:“不管你以后成啥样,在哪儿都别跟别人提起我。”
其实,刘晓庆也没啥好跟别人说的,因为从小到大,母亲从来没有提起过她的过去,她只知道母亲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就这么简单。
直到1988年,已经红得发紫的刘晓庆在政协会议上遇到沈醉,才从他嘴里得知母亲曾经有过那样一段跌宕起伏的经历。
此时的沈醉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满手血腥的大特务,功德林监狱那十年的改造彻底改变了他,让他心境净化,挥去了所有的戾气和阴暗面。
1979年,关于沈醉当年参加云南起义的档案被人找到,并整理得完整无缺。有关部门确认,沈醉不仅在起义电文上签过字,还亲自行动参与,由此,他的身份由战犯变成了起义将领,之后还连续多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
当刘晓庆提起那段往事,问沈醉有啥感想时,沈醉只轻描淡写地说了四个字:各为其主。
这一问一答,既代表了新旧时代的交接,也标志着一段历史的结束。
看完沈醉险些杀害刘晓庆母亲的故事,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