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评论年轻男子破窗通风,犀利言辞引发网友共鸣,舆论方向逆转

暑假出去玩,最让人郁闷的,大概就是在路上磨蹭的那段时间吧。

因为人特别多,很多火车都是坐满了,夏天本来就闷热,再加上在狭小的车厢里挤了一堆人,心情和身体都变得特别烦躁。

幸好,随着空调变得普及,即使人多拥挤,温度也能保持在一个比较合适的水平上,没那么难受了。

不过,最近搭乘K1371次列车的乘客可就没那么称心了,7月2日那天火车出了点状况,发生了脱轨,不得不在那里等了足足三个小时。

在这三个小时里,火车断了电,空调也用不了,车厢里的气温慢慢攀升,越来越闷热。

到最后,有个乘客实在没法忍受这闷热,就拿起消防锤,把车窗玻璃砸碎了,想让车里的热气降点温。

1、突发意外

当时K1737列车就停在东孝站,不过那站是个四等小站,没有候车室和乘降站台,为了安全起见,所有乘客都只得呆在车厢里。

不光车厢里的乘务员在想办法降温,车外的相关负责人也在忙着调度八宝粥喝矿泉水送到车上,还联系了十辆救护车,准备随时应急帮忙。

由于空调无法工作,车厢里的温度不断升高,虽然乘务员已经把厕所等可以开的窗户全都打开,试图加快空气流动,可效果也没太大改善。

就在这时候,有个男人站了出来,手里拿着车厢里的消防锤,朝着车窗玻璃狠狠地砸了过去。

就算后来有工作人员出来劝阻,那男子还是一意孤行,把车窗给砸碎了,就是为了让车厢里的空气流通得更顺畅点。

不过,破窗之后,车里的温度并没有明显减下来,反倒让乘务人员多操心了,他们得安排人站在碎玻璃附近,防止乘客趁乱跳车。

列车恢复正常运行后,铁路公安也对那个破窗的男子进行了批评和教育。

2、英雄还是罪犯

虽然事情就这么算是告一段落了,不过不少网友对最后的处理结果还挺不满意的。

不少网友觉得,当时车厢里的温度已经让好多乘客难受,而乘务员却每个动作。那位小伙子不过是帮相关部门把他们早该办的事做了罢了。

于是,有人觉得最后那位小伙被带走接受批评教育真是太不公平了,他们觉得不但不该批评,反倒应该夸一夸他。

不过,也有人打听到,列车出了问题之后,就已经安排相关人员去监控车厢里的温度和乘客的情况了。

当时车厢里的温度大概在三十一度左右,按着规定和应急处理方案来看,距离必须用破窗的方法来降温还差得远呢。

再加上坐在同一车厢里的网友后来说,虽然把车窗打碎了,可因为外边温度也挺高的,所以吹进来的全都是热风,并没有明显降低车厢里的温度。

有人听了这话,也开始对那个小伙的“英雄”举动产生了疑问,是不是真的已经到无法忍受的地步,还是说只不过是他自己再找个借口发泄一下罢了。

3、真正的问题在哪里

其实对于这个事儿,央视的评论真是一针见血。

小央视频发视频说,这种情况本质上反映出应急处理水平还不够成熟,真要应急,应对绝不能让乘客在酷热里熬三个小时。

说实在的,作为事后聪明人和极度理性的“理性人”,我们都清楚官方肯定有应急方案,三十一度的温度也还没到预警的程度,等维修结束,空调就能正常用了。

不过站在那位小伙子的角度来看,咱们其实没法百分百确定,他当时脑袋里到底在盘算啥,是不是还保持着什么理智或者清醒的判断。

他根本不知道这列车到底会停多久,是马上就要开走呢,还是还得等上一整天。

他也没法用专业的医学仪器判断自己还能在高温下坚持多久,只能靠自己的感觉,觉得自己已经热得快受不了了。

正是因为考虑到这个问题,铁路公安才没有追究那个小伙子打碎玻璃的责任,只是对他进行了批评和提醒罢了。

这已经是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能对那个小伙子做出的最宽容的处理了。

不过呢,也不能把那个小伙子砸碎玻璃的事儿太夸大咯,毕竟从事情的结果来看,这一动作也让现场的处理变得更乱了一些。

就算是乘务员在内,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个时候若能把车厢门打开,让乘客透透气,争执的气氛也许会稍微平息一点。

问题就在于,没有旅客服务中心的小站,要是真让乘客在夜里自己离开,反倒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安全问题。

这件事的关键不在于那小伙子是不是该砸车窗,而是在于相关部门该怎么把应急预案做得更到位、更完善。

虽然从医疗角度看,三十一度的室内温度可能“热不死人”,但对乘客来说,绝对算不上舒坦。

不能只着眼于确保最基本的生命迹象来制定紧急方案,还得兼顾每位乘客的舒适感受。

这次出事,实在是因为相关部门都采取了正确措施之后,反而引发的失误。

那小伙的举动,确实有点冲动,不太适合被大肆推崇,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相关部门没能及时照顾到乘客的需求,才导致了这个局面。

结语

其实现在这个处理结果,已经算是挺不错的了。

毕竟根据当时的相关规定,车厢里的情况还没有到“破窗求生”的程度,所以那小伙儿肯定是要被带走的。

就算不算砸碎玻璃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了修好玻璃和做检修花掉的时间也得不少,不能忽视。

到头来,铁路公安只是进行了一番批评教育罢了,基本上算是对那小伙的行为考虑到有些原因,所以才放宽处理。

和那些砸碎玻璃的事比起来,我们更该关心的,还是乘务员面对这种突发情况的应急反应能力怎么样。

很明显啊,从官方通报里可以看出,乘务员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可惜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无法保证车厢里乘客的舒适感。

而且就算把温度真的调到三十一度,对于不少病人和老人而言,这样的温度也是挺难熬的。

咱们得想个办法,把突发事件的备案做得更扎实些,让乘务员在现场能更快帮乘客解决事情。这么一来,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也能少些麻烦。

不光是为了把我们的服务水准搞得更高一点儿,也是为了能更全面、更有效地保障乘客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