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20真的要来了?央视4个字,让军迷圈全都激动

当美国那架代号B-21的隐形轰炸机,像一抹幽灵划过加州沙漠的上空时,大洋彼岸的中国,一场持续了近十年的猜测似乎也走到了某个节点。

这事儿的引信,是央视军事频道不经意间点燃的。他们在盘点完轰-6家族的一众老将后,话锋一转,轻飘飘地甩出四个字:“拭目以待”。

就这四个字,在军迷圈里炸开了锅。

这不是空穴来风。在此之前,类似的暗示已经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空军的宣传片里,一个飞翼布局的轮廓一闪而过;另一次,则是在歼-35的概念图里,它身后跟着一团神秘的黑影。

空军将领那句“很快就会亮相”的表态,更是把这种期待推向了高潮。

所有线索都指向一个名字:轰-20。

大洋彼岸的五角大楼,对此心知肚明。他们早在几年前的《中国军力报告》里就白纸黑字地写着,中国这款新飞机的研发,已经干了快十年了。

报告里还推测,最晚到2030年,这东西就能形成战斗力。

美国人甚至还准确预测过一款叫“歼轰-XX”的隐身战机,后来歼-36的出现,验证了他们的情报。这种精准的预判,反过来也说明,轰-20这个项目,恐怕是真的八九不离十了。

有人猜,轰-20的亮相方式,可能会照搬2011年歼-20的剧本。那年,美国国防部长盖茨正在中国访问,歼-20就在成都上空完成了首飞。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已经有了东风系列这种“快递”,为什么还要花大价钱,去搞一个看不见的轰炸机?

说白了,这是一笔关乎成本和灵活性的账。

东风-26确实能打到第二岛链,但它是一次性的消耗品,打一发少一发,贵得很。而且,导弹飞在天上,总有被拦截的可能。

轰炸机不一样,它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平台。今天扔完常规炸弹,明天就能挂上核弹头执行威慑任务,这种多面手的角色,是导弹给不了的。

美军在科索沃战争中,就用B-2隐身轰炸机验证过这套战术:让它悄悄潜入,在对方密不透风的防空网上撕开一个口子,后面的飞机就好办事了。

轰-20对于中国空军的意义,远不止是多了一件新装备,它更像是一块关键的拼图。

中国空军的目标,早已不是守在家里看门护院的“国土防空”,而是要转型为能攻能守的“攻防兼备”力量。

轰-6系列再怎么改,底子还是苏联五十年代的图-16,潜力已经挖干净了。在隐身、航程这些硬指标上,它跟美国的B-21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一旦轰-20入役,中国空军的打击范围将首次稳定覆盖第三岛链。

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的一位美军指挥官私下里承认,这种隐形轰炸机的威胁,会逼得他们重新考虑前沿基地的生存问题,甚至要把部队打散,分散到太平洋上更多的小岛上去。

这其实是一场关于“战略主动权”的博弈。

美国的B-21,设计思路很明确,就是要造得多,计划生产一百架以上,用数量优势压垮对手。

而中国的轰-20,则可能利用后发优势,在电子系统和武器挂载上做得更出色。中国完整的航空工业体系,或许能让轰-20像歼-20一样快速铺开。歼-20在短短七年里就装备了超过两百架,这个速度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兰德公司的一份报告推演过一个场景:当中国拥有10架以上的轰-20时,美军关岛基地的防御成本将直接增加四成。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军这些年拼命在搞“敏捷作战部署”,说白了就是打散兵力,快速转移,让你抓不住。

可当一架轰炸机能悄无声息地飞到你家门口,从防区外发射导弹时,传统的战争规则就被改写了。

美国现在的情况是,一只脚陷在乌克兰,另一只脚在中东也脱不开身,军事资源本来就捉襟见肘。如果西太平洋再冒出一个需要重兵设防的新威胁,五角大楼的日子会很难过。

更深一层看,轰-20与歼-20、歼-35这些隐身战机组合在一起,将构成一个完整的“隐身体系”。这套体系,能让中国空军第一次拥有在任何天气、任何时间,对纵深目标进行打击的能力。

这,才是一个“战略空军”该有的样子。

当然,轰-20到底长什么样,谁也说不准。

它是会像B-2那样,把所有技能点都加在“隐身突防”上?还是会像B-21那样,在成本和性能之间找个平衡?这些谜底,只有等它真正揭开盖头的那一天,才能知晓。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