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浦安修拿着一个金质烟盒去找邓华:这是彭老总生前交代给你的。
1978年12月24日,彭老总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当时担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的邓华,心情无比沉重地全程参加了追悼会。在追悼会现场,邓华回想起与彭老总一起度过的点点滴滴,不禁热泪盈眶,心中充满了悲伤。直到追悼会结束,已经68岁的邓华仍留在现场,久久不愿离开。
在追悼会后,邓华因为太累和激动而病倒了,住进了三○一医院接受治疗。当邓华住院时,彭老总的夫人浦安修同志特意来看望他。她手里拿着一个闪闪发光的烟盒,对躺在床上的邓华说:“彭老总生前曾交代,一定要把这个烟盒送到你的手里!他很怀念你,一直把这个烟盒带在身边,想找机会送给你,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
邓华用颤抖的手接过烟盒,思绪万千,眼眶湿润,他说:“我已经戒烟了。但这个烟盒我收下,每看到它,就好像见到了彭老总。”邓华轻轻抚摸着金质烟盒,对浦安修说:“彭老总对我很好,但现在我帮不了你了,很遗憾!”
浦安修听到这句话,忍不住泪眼婆娑地说:“别这样了,我现在还好着呢,只希望你早日康复。”邓华坚定地说道:“我命大啊!不管是打仗还是整人,还是斗法,还是生病,我都打不败!”这个金质烟盒,承载着彭老总和邓华在血与火的战争中建立的生死情谊。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彭老总曾经感慨地说:“要是不听邓华的话,那可真是眼前就吃亏。”
彭老总比邓华年长12岁,两人同为湖南籍。在他们漫长的军旅生涯中,彭老总和邓华都参与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年代,由于他们的职务不同,又在不同的部队和地域作战,所以很长时间里,他们更多的是听说过对方的名字,而见面的机会却很少。
彭老总正式担任志愿军司令员后,他和邓华才真正认识。当时邓华的职务是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负责协助彭老总指挥作战。接到任命彭老总为志愿军司令员的电报后,邓华兴奋地跑到洪学智(志愿军副司令员)的办公室,大声说:“中央发来电报了!任命彭老总为我们的司令员兼政委!”
洪学智接过电报,看完后连连称赞:“真是太好了!”
邓华笑着点头说:“没错,没错!”随后又开玩笑地说:“咱们得好好伺候人家啊!”
洪学智疑惑地问:“怎么回事?”
邓华说:“我对彭老总的了解是,他工作非常认真,打仗时要求特别严格,很有责任心。如果作战中有一点小差错,他就会骂人,要是把他惹急了,那可是会动真格的。你可得注意点,别给自己找麻烦。”
洪学智笑了笑,回答说:“彭老总的脾气大点也没关系,咱们只要按规矩办事就好。反正脑袋只有一个,要是没了也就算了。”
邓华和洪学智的对话让我们知道,邓华觉得彭老总很严肃、认真,脾气也很火爆。作为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邓华能和彭老总配合好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在相处的短时间内,邓华就得到了彭老总的赞赏。有两件事可以说明这一点。
一开始,关于志愿军司令部的设立,最初是由东北边防军(主要是第13兵团,邓华担任司令员)改名为志愿军,但那时志愿军司令部还没有成立。后来,当志愿军进入朝鲜后,彭德怀对第13兵团的前期工作非常满意,认为他们的组织和指挥能力也很强,于是便以第13兵团的司令部为基础,成立了志愿军司令部。
这样一来,第13兵团失去了司令部,邓华、洪学智、韩先楚等领导的职务直接变成了志愿军司令部的领导。当时,彭德怀开玩笑地对邓华说:“现在我当上了司令员,你就别当兵团司令员了,你来做志愿军的第一副司令员,洪学智和韩先楚做副司令员,咱们一起把工作做好!”
彭老总的那番话让邓华非常振奋,他真的感受到了彭老总平易近人的一面。这说明彭老总对邓华在第13兵团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在指挥作战的初期,邓华对彭老总的观感逐渐发生了变化。彭老总的高瞻远瞩、当机立断和虚怀若谷,让邓华觉得彭老总像一位温暖的亲人,严厉之中总是充满了真诚的爱护。
彭德怀被任命为志愿军司令员后,迅速在沈阳组织了一次高级将领会议,讨论志愿军进入朝鲜作战的计划。最初,大家商议先派遣两个军的兵力过鸭绿江进入朝鲜。然而,邓华从实际情况出发,经过对比敌我力量,提出了在兵力上占据优势的建议。
听了邓华的建议,彭老总仔细想了想,最后决定接受。通过这件事,彭老总更加了解了邓华,并为他在关键时刻敢于提出意见而感到高兴。在抗美援朝期间,邓华和彭老总配合默契,互相帮助,总能达成一致的意见。那时候,彭老总多次表扬邓华,说:“邓华同志作战勇敢,工作细心,能提出好主意,真是个好助手!”
俗话说,夫妻过日子,难免会有点小争吵。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彭老总和邓华当然也会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那是在第五次战役爆发之前,彭老总根据毛主席的战略计划,以及敌人可能从朝鲜东、西海岸登陆的情报,决定先发制人,对敌人进行大规模反击,直入敌人的纵深,从而挫败敌人“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的企图,即主动对敌发起第五次战役。
邓华当时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这个观点主要是在战术上的。他认为,在面对敌人所谓的“磁性战术”时,志愿军的作战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从战役一开始就要大规模地猛攻插入;另一种是先让各个兵团在小范围内进行穿插,打多少算多少,然后再向敌人的纵深推进。邓华觉得,这两种方式应该结合起来用。也就是说,他更倾向于第二种方法:“开始的时候,不要一下子把范围铺得太大,也不要想着一下子把敌人包围起来打,而是要分块儿进行,先分割开来,然后一块儿一块儿地去解决。”
那时,因为一些原因,彭老总和其他志愿军首长们没有采纳邓华的建议。后来,在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连续奋战了50天,消灭了8万多名敌人,成功粉碎了敌人“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的计划。不过,由于战役准备得比较仓促,再加上目标过大,进攻纵深过远,所以志愿军的伤亡比较大,战果也不够理想。彭老总在总结时感慨道:“不听邓华的话,吃亏在眼前!”
后来,随着战场情况的变化,彭老总按照中央的指示,打算发动第六次战役,想借此增加谈判的筹码,争取达成和谈。当时,彭老总已经签发了第六次战役的准备命令。而正在开城参与谈判的邓华,又一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由于他当时正在谈判现场,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敌方的情况,他根据敌方已经同意“以实际接触线作为军事分界线”的情况,认为没有必要再发动第六次战役。
邓华分析说,现在敌人已经把阵地建得非常牢固,如果咱们在这时候发动大规模的战役,估计很难取得大胜。更关键的是,要是第六次战役打下来,咱们伤亡太大,消耗过多,那对咱们在谈判桌上就没啥好处了。彭老总听了邓华的建议,觉得有道理,就把情况汇报给了中央,中央也同意了。就这样,原计划的抗美援朝第六次战役就取消了。
总的来说,在抗美援朝那段历史中,彭老总和邓华两人配合默契,相互了解很深,还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后来,黄永胜曾经这样问过邓华:“老实交代,你和彭(老总)到底是什么关系……彭(老总)经常批评人,很多人都被批评过,唯独没批评过你,这是为什么?你以前和林总一起工作,关系并不融洽,为什么到了朝鲜就和彭(老总)这么合得来?”
二、了解了,彭老总对主动让贤的邓华说:“这不用你多想,这是组织上的决定!”
在抗美援朝时期,彭老总一直关心着邓华,而邓华也始终尊重着彭老总。彭老总夫人浦安修和邓华夫人李玉芝之间,曾有过一段拉家常式的对话。浦安修说道:“老彭(彭老总)的脾气很大,喜欢骂人,但就是不骂邓华。”李玉芝听后笑着说:“这就好了!我还担心邓华那个倔脾气呢!万一和彭老总吵起来,那才糟糕呢!”
那时候,邓华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在战场上确保彭老总的安危。因为敌人的飞机经常出动,给志愿军各级指挥部带来了很大的防空压力。每当敌人飞机来袭时,指挥部的所有人都会躲进预先挖好的防空洞。但彭老总每次都不以为意,即便敌机飞来,他仍然坚持在指挥部工作。
邓华急得不行,他知道彭老总脾气不好,不敢对他采取强硬手段。这可怎么办呢?邓华想了想,和洪学智一起想到了一个办法——彭老总休息时喜欢下象棋,能陪他下棋的只有洪学智。于是,邓华特意叮嘱洪学智,一旦敌人飞机来空袭,就找个借口说在下象棋,把彭老总硬拉到防空洞里。
这样一来,志愿军司令部常常会出现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情景。每当敌机空袭时,邓华和洪学智总是拉着彭老总往防空洞里跑。洪学智一边跑一边还笑嘻嘻地说:“(彭)老总,快走啊,咱们玩两局,我就不信赢不了你!”彭老总知道邓华和洪学智的真实想法,但他没办法,只能任由他们摆布。
彭老总非常认可邓华的军事才能,同时也十分欣赏他的谦逊正直。邓华担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时,与彭老总配合默契,共同取得了许多重大胜利。后来,陈赓被派到朝鲜战场,他在我军中资历深厚,备受尊敬,而且与彭老总关系密切。于是,邓华产生了让贤的想法,希望陈赓能接替他担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的职务。
有一天,邓华吃饭时,故意和彭老总说:“老总,司令部的领导是不是该重新安排一下?”彭老总很意外,但很快就明白了,他赞赏地看着邓华:“你这个人,我早就知道,你胆大心细,打仗也是一把好手。毛主席和中央派你去朝鲜是对的!我看你干得不错!”
说完这话,彭老总还是端着碗吃饭,没有回应邓华。邓华想了想,接着说:“陈赓同志要来,他能力强,又是老资格,我看就让他当第一副司令员。另外,让宋时轮同志当第二副司令员,我去当第三副司令员兼第13兵团司令员,以后主要负责第13兵团的工作。老总,你看这样行不行?”
邓华的这番话让彭老总心生钦佩,非常感动。不过,彭老总考虑到邓华已经熟悉各项工作,表现优秀,是一个能拍板、敢于拍板的人,做事果断且善于思考,是个难得的好助手。所以,彭老总没有直接拒绝邓华,而是变相回绝,说:“这不用你考虑,是组织上的事情!”
彭老总以为这样就能打消邓华让贤的念头,没想到邓华很快以个人名义给中央发电报,把之前的话又说了一遍。彭老总得知后,气得直摇头苦笑。接着,彭老总亲自给中央写电报:“为了便于联系各野战军,志司(志愿军司令部)好像应该增加陈赓为第二副司令员、宋时轮为第三副司令员。”
按照彭老总的建议,邓华继续担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很快,中央发来电报同意了这个安排。通过这件事,彭老总对邓华的人品有了更深的了解,对邓华更加赞赏。后来,彭老总因身体原因回国治疗,同时负责军委的日常工作。在彭老总的大力推荐下,邓华被任命为志愿军代理司令员,全身心投入志愿军的工作。不久之后,彭老总辞去了志愿军的职务,邓华接替彭老总,成为志愿军的第二任司令员。
在朝鲜战争的激烈战斗中,短短三年间,彭老总和邓华从相识到成为知己,彼此的友谊日益深厚。多年以后,当负责三线建设的彭老总来到四川成都,得知同样在成都的邓华正遭遇困难,他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在一个雨夜,彭老总非常想见邓华一面,于是冒雨赶到邓华的住处,但又忧心忡忡地不愿进去,只是在雨中默默地站了很久。
三、为了相守,彭老总在那金色的烟盒里写下了一张纸条,写着:“送给邓华同志。”
1955年,我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度,彭老总被授予元帅军衔,邓华被授予上将军衔。此后,彭老总一直在中央工作,邓华则在东北地区担任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虽然他们不能经常见面,但彭老总和邓华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不断在巩固和深化。
老话说得好,患难时刻才知朋友真心,世上夸赞顺利的人多,真正能在困境中伸出援手的少。1959年之后,彭老总经历了艰难时期,邓华也受到了影响,被安排到四川省担任分管农业机械的副省长。那时,彭老总和邓华完全失去了联系,对于邓华的困境,彭老总感到十分愧疚,心中也充满了伤感。
1965年11月,彭老总离开了北京,前往四川参与三线建设工作。当他登上前往成都的火车时,彭老总的心情非常激动,因为这六年多来,他一直没听到老战友邓华的消息。到了四川成都之后,彭老总很快就打听到了邓华的住处——童子街29号。彭老总非常开心,心里也很激动,他立刻让人买了一张成都地图,戴上老花镜,在地图上寻找。
童子街29号离彭老总的住处不远,步行也就20多分钟。彭老总兴奋地对身边的警卫参谋景希珍说:“天一黑,咱们就行动!”景希珍心里清楚,“行动”是什么意思,也知道为什么得等到天黑。那时候,彭老总也只能这样偷偷地见老战友邓华一面。后来,每当想起这件事,景希珍总是感到特别难过。
夜幕降临,天空飘起了细雨。那是个寒冷的冬夜,气温很低,景希珍担心彭老总的健康,所以在出门前特意问:“老总,我们还去吗?”彭老总就像在战场上指挥战斗一样,坚定地回答:“去,说好的事,就算刮风下雨也不能变!”
过了一会儿,景希珍找来两只大口罩,和彭老总分别戴上,然后冒着小雨出门了。因为下雨,路滑,彭老总和景希珍走得很慢,大约走了半个小时,才来到邓华住的童子街29号小院子门口。此时,彭老总没有急着进小院子,而是站在外面,激动地淋着小雨抬头看院子里的小楼。
小楼里的电灯突然亮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在屋子里走动。这个身影透过玻璃窗户,映入了彭老总的眼帘。那一刻,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从彭老总的脸上滑落。他兴奋地低声说道:“是他,就是他,邓华、邓华!”彭老总情不自禁地朝小院子走近了几步,接着又停了下来,直愣愣地站在原地,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跟在彭老总身边的景希珍不解地问:“老总,怎么了?为什么不进去呢?”此时,彭老总的内心非常复杂,表情也很沉重。他想了想,最终低声对景希珍说:“不进去了!”说完这句话,彭老总已是泪流满面。景希珍很快明白了,她知道彭老总心里在担心什么。这时,景希珍被彭老总和邓华之间的深厚战友情所感动,也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
就这样,彭德怀长时间站在雨中,静静地注视着小楼上那个熟悉的人影。直到小楼里的灯熄灭了,他才喃喃自语:“好了,看看就足够了。”过了一会儿,彭老总才在景希珍的陪同下,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童子街29号的小院。当时,邓华并不知道,他思念已久的彭老总,正冒着雨在外面默默地望着他,眼中含着泪水。
后来,彭老总离开了成都,前往西南偏远地区参与三线建设。大约一年后,他被强制带回了北京。邓华得知此事后,心里非常难过,他气愤地说:“这简直无法无天了……太不像话了!”在这段时间里,彭老总心中一直挂念着老战友邓华,他有一个特别珍贵的金质烟盒,这是南斯拉夫总统铁托送给他的礼物。
彭老总知道邓华喜欢抽烟,就想把一个金质烟盒送给他。但两人一直没有机会见面。后来,彭老总把烟盒放在了保险柜里,并在里面放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给邓华同志。”时间飞逝,转眼到了1978年。这一年12月24日,彭老总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当时已经回到北京工作的邓华怀着深深的哀痛参加了追悼会。
站在彭老总的遗像前,邓华泪流满面,久久不愿离去。这幕情景,仿佛将邓华带回了13年前的那个雨夜。那时,彭老总站在四川成都童子街29号小院子里,目光坚定。正如我们在文章开头所说,邓华是因为过度疲劳和激动而病倒的。在三〇一医院治疗期间,彭老总的夫人浦安修拿着一个金质烟盒来看望邓华,并说:“这是彭老总生前交代送给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