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冲突升温!中俄深度解读美日拼局,兵棋推演与多方较量酝酿全球新变局

2023年夏天,莫斯科—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转述了中国一本专业期刊上的一篇海上作战模拟。地点写的是台海,主题是不同强度的冲突怎么打。消息一出,圈内外都在议论。因为这不是单纯海上对炮,还牵扯到谁来插手、怎么插手。俄媒还提醒一句,真要动起来,麻烦不止在海里,还在海面之外。

先说模拟本身。研究团队用电脑推演,设了从低到高五档场景。最低档,主要对岛内武装,用封控和火力压住。档位往上,就把美军和其盟友算进去。舰队要顶住多方向饱和攻击,导弹、鱼雷一起上,损失率一项一项算。

接着看俄媒的读后感。他们说,炮弹是一个面,钱袋子、话筒、键盘也是一个面。军舰能抗多久是一题,经济能扛多久也是一题。所谓“蓝盟”,说白了就是一群国家抱团,海上掰手腕,岸上一起下套。这个提醒不刺耳,但管用。

为什么俄媒格外上心?因为他们自己在战场和账本上都被上了一课。俄乌冲突从2022年2月24日打到现在,制裁一波接一波。到2024年6月,欧盟已经通过了第14轮对俄措施;美国冻结了俄罗斯央行大约三千亿美元海外资产,禁进口俄石油,并限制高端芯片和设备出口。卢布大起大落,通胀窜高,随后政策加码稳住。2023年俄罗斯官方GDP增速约3.6%,IMF在2024年春季预期仍有增长。

现代冲突不只是火线对打,还是供应链对拉、支付系统对顶、舆论场对拼。前线挺得住,后方也得跟上。否则一头硬、一头软,时间一长就露底。这个规律,换谁都绕不过去。

再看亚洲盘面。美国在区域内的支点不少,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都在名单里。2024年4月,美日宣布提升指挥协同;美韩同年继续联合演训,强调核与常规联动;菲律宾在2023年把美军可用的EDCA基地扩到9处,包括吕宋北部的点位。再加上关岛、横须贺这样的大基地,兵力调度和后勤都铺好了路。

但这些国家也有各自的小算盘。预算、距离、国内民意,都会影响他们出手的力度和节奏。对中国来说,难点不在于单个对手强不强,而在于一群对手怎么配合。有人冲在前面,有人在后面托,节奏一旦对上,就麻烦。

说回推演。美国的CSIS在2023年公布过一组台海兵棋,做了24轮。核心是:各方损失都很大,美国可能丢航母和战机,中国海空主力同样要付出不小代价。最后到底“封得住、登不上”,还是“打得穿、守不住”,不靠口号,靠准备和消耗。

经济这块,风险更直观。中国石油进口占比超过七成,海上通道绕不过马六甲。要是被卡一下,炼厂吃紧,运价飙升,柴油紧张,卡车队就慢下来。中国深度嵌入全球供应链,零部件一断,工厂停线的情况会串起来。储备、替代、绕行,得提前做足。

舆论场也不能忽视。俄乌期间,西方主流媒体构建了统一叙事,联合国大会多次表决谴责俄罗斯,票数摆在那儿。台海一旦起风,标签会飞得很快。企业董事会看报表也看风向,投资和供应选择会跟着变。国内外两头的沟通,都得有人盯。

网络和基础设施同样关键。过去几年,政府网站、金融系统、电信网络都遭遇过分布式攻击,断续发生。战时对手会盯住支付清算、交易撮合、电力调度这些要害点。一旦出问题,医院、地铁、加油站都会连锁反应。备份通道、离线预案、演练频率,都不是可有可无。

弹药和修补能力,是另一条生命线。俄乌打下来,大家都看到,炮弹、导弹、无人机的产能说提就能提,但不是一天两天。美国和欧洲宣布扩产,周期得按年算。中国要算清口径、产线、原材料,别到用时才去找设备。同样,舰机修复、码头保障、海上拖带,平时就得练。

再说伙伴和邻里。能源要稳,中东得多走动;粮食要稳,南美得谈;东南亚是近邻,沟通要细。不是拉谁去对谁,而是把误判降到最低,把危机管住。各种热线、预案和演训通报,都是为了不让小擦碰变成大事故。

对企业和社会,也有几件实在事。外贸企业要算替代路线和结算方式,尽量多条腿走路。关键行业要有一段时间的库存缓冲。城市层面,要把医疗、物流、燃料的兜底准备好。信息透明,节奏稳定,公众配合度就会高。

到这儿,不是唱高调,而是把账摊开。掰手腕比的不是一时,是谁的盘子更稳、棋下得更细。军事要硬,经济要稳,舆论要清,网络要牢,伙伴要管用。这几样,一个都不能偏。

夜里两点,厦门海边的风不小,码头灯一盏一盏亮着,巡逻员靠在护栏上,用对讲机压着嗓音报数,海面上偶尔传来拖船的低鸣。下一步,会走到哪一步,各方又会怎么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