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这片曾经繁忙的海域,如今硝烟味儿浓得化不开。胡塞武装和以色列,这对老冤家,又把中东这锅水搅得沸腾起来。你来我往的报复行动,简直成了地缘政治舞台上最扎眼的“大戏”。
就在2025年9月1号的上午,胡塞武装的发言人站出来,语气强硬地宣布:他们又对红海北部的一艘以色列油轮发射了导弹。这次被盯上的,是一艘挂着利比里亚国旗的“猩红射线”号。
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英国一家海上安保公司在8月31号就确认了,这艘油轮在沙特延布西南海域确实报告发生了爆炸。船员们当时听得真切,一声巨响,还亲眼看见不明抛射物溅落水面。
好在,船员们都平安无事,油轮也继续航行。但这明摆着,就是对几天前以色列空袭行动的直接回应,一点儿都不带含糊的。
时间倒回到2025年8月28日,以色列可没手软。他们对也门首都萨那发动了猛烈空袭,那阵仗,F-15战机出动,还动用了威力惊人的GBU-28钻地炸弹。目标?胡塞武装高级官员的聚集地。
胡塞武装后来也证实了,他们的行政机构负责人拉哈维,还有好几位成员,都在那次袭击中不幸丧生。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8月31日的内阁会议上,亲自承认并下令了这次空袭。
内塔尼亚胡那话讲得斩钉截铁,声称这次空袭标志着“彻底摧毁胡塞武装的开始”,还誓言要消灭所有胡塞高级官员。可胡塞武装领导人阿卜杜勒·马利克·胡塞也不是吃素的,8月31日公开谴责以军,并誓言要加倍奉还。
他直接宣布,要全面升级对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和航运封锁。要知道,早在2025年8月27日,胡塞武装就用“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导弹袭击了特拉维夫的本-古里安机场,那场面,航班中断了足足4小时。
今年7月,他们甚至还击沉了一艘挂着利比里亚国旗的“魔法海洋”号货轮。那船上可载着1.7万吨硝酸铵,对以色列的军工供应链,无疑是个不小的打击。
胡塞武装这套“蜂群-尖刀”战术,玩得是越来越溜。先用无人机佯攻,消耗你的防御系统,接着再用高超音速导弹多向突防,直接捅你心窝子。这套打法,据说还是借鉴了伊朗在2024年4月打击以色列的经验,效率那叫一个高。
胡塞:打不死的小强?
以色列想通过“精准打击”来瓦解胡塞武装的指挥体系?这招,恐怕正面临严峻挑战。胡塞武装这组织结构,实在太特别了,传统的“斩首”策略,根本碰不到他们的核心。
以色列最近对萨那的空袭,用先进的钻地弹药,确实精准打击了地下设施,干掉了一些胡塞的行政官员。可你猜怎么着?胡塞武装转头就任命了替代者,这说明被打击的,可能更多是那些外围的联络角色。
真正掌握军事决策权的那些“硬核”指挥官,似乎根本没伤到筋骨。胡塞的组织形态,更像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还带着浓厚的什叶派宗教色彩,权力结构真是独一份儿。
表面上的行政机构受损了,可他们的军事体系和部落网络,照样运转如常。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就算2024年12月荷台达港事件中港口设施被炸得面目全非,胡塞武装也能在一个月内,重新开始对红海航运的袭击。
这抗打击能力,简直让人惊掉下巴。胡塞武装深厚的民众基础和坚定的意识形态,也给他们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那种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抵抗意志。
这组织在也门控制着80%的人口区域,民众支持那叫一个广泛。以色列空袭后,萨那爆发了大规模抗议活动,民众手里挥舞着巴勒斯坦旗帜声援胡塞,这说明他们的行动,跟当地民意是高度绑定的。
胡塞武装还挺会笼络人心,承诺每月500美元津贴啥的,招募新兵那叫一个效率。2023年,他们控制区内的抗议活动减少了60%,兵员补充反而增加了35%。
他们打着“声援巴勒斯坦”的旗号,在更广泛的地区冲突中,直接占据了道德高地,这进一步巩固了他们的合法性。这种内外兼修的韧性,让胡塞武装,真的很难被外部军事力量彻底瓦解。
红海:全球经济的痛点
胡塞武装,利用他们在曼德海峡的战略位置,用低成本的非对称战术,硬生生对全球航运构成了实质性威胁,从而给自己赢得了重要的地缘政治筹码。曼德海峡,可是全球能源运输的“咽喉”,每天约有380万桶原油,都要经此运往欧美。
胡塞武装能用成本才2万美元的无人机,就逼得对手耗费百万美元去拦截,这非对称打击的成本效益,简直太突出了。他们的“蜂群-尖刀”战术,无人机佯攻,高超音速导弹突防,精准打击的效能那是实打实地提升了。
此前击沉“魔法海洋”号货轮那事儿,不仅秀了一把他们的打击能力,还间接影响了以色列的军事供应链。胡塞武装不断扩大的打击范围,和持续的航运封锁,已经对全球贸易航线,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这直接导致了物流成本蹭蹭上涨,国际供应链也跟着紧张起来。胡塞武装的打击范围,已经从红海扩展到了阿拉伯海、印度洋,甚至地中海水域,他们还放话,特拉维夫已经在他们的武器射程之内。
红海承载着全球约12%的贸易量和8%的能源运输,它的安全局势,直接关系到国际供应链的稳定。胡塞的袭击,已经让许多商船不得不改变航线,绕行非洲,这让中欧货运时间增加了10天,成本也上涨了15%。
每年有近3000艘货轮要途经红海,中国对这条航道的安全,那可是深感关注。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安理会上,直接点名胡塞武装,要求他们停止袭击商船,这足以说明红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直接冲击有多大。
谁在给胡塞输血?
伊朗持续的军事援助和技术支持,是胡塞武装能维持并提升军事能力的关键。他们哥俩儿,共同构建了地区的“抵抗轴心”,这无疑加剧了中东的代理人冲突。
胡塞武装从伊朗那里,获得了导弹技术和军事训练,这让他们能快速重建和升级防空系统。伊朗对胡塞的武器援助,在2023年同比增加了45%。
伊朗外交部在8月29日再次表态,将“继续支持胡塞维护地区安全”。这种外部支持,使得胡塞武装能够维持强大的导弹和无人机库存,持续对以色列和红海目标发起攻击。
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表示,这次空袭是“改变游戏规则的第一步”,未来将扩大对胡塞军事设施的打击。以军也已经向红海部署了“萨尔-6”护卫舰,强化商船护航。
冲突的持续,让也门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雪上加霜。胡塞控制区内80%的人口,都靠国际援助生存,面临着严重的营养不良和霍乱疫情。
世界粮食计划署警告说,港口封锁可能引发大规模饥荒,这凸显了冲突对普通民众的灾难性影响。胡塞武装对国际机构人员的扣押,则暴露出国际社会在维护人道主义原则和自身权威方面的多重困境。
胡塞武装近期逮捕了11名联合国工作人员,指控他们“涉嫌与以色列勾结”,这反映出他们对西方主导国际机构,那种根深蒂固的不信任。目前,胡塞扣押的联合国工作人员总数已经达到34人,今年新增了11人。
今年2月,一名被关押的联合国雇员在萨达省死亡。联合国在地区冲突中面临的尴尬境地,以及其工作人员的安全问题,揭示了人道主义原则在复杂地缘政治博弈中,被边缘化的残酷现实。
一名以色列情报官员曾感叹:“我们曾以为胡塞武装只是地区麻烦,现在它已成为战略威胁。”
笔者以为:中东的死结
胡塞武装这股韧劲儿,说到底,源于他们独特的组织结构、广泛的民众支持,对曼德海峡这个关键战略要地的掌控,当然,还有伊朗那源源不断的外部支持。以色列想通过“斩首”行动来根除威胁,可结果呢?不仅没奏效,反而把冲突螺旋式地往上推。
红海危机,是中东地区宗教宿怨、民族矛盾、代理人战争和大国博弈,这些复杂因素叠加在一起的缩影,展现了碎片化格局下,暴力循环的持久常态。只要加沙战乱和巴以冲突的根源问题没解决,胡塞武装就会继续作为一股强大的战略威胁,像一根扎在中东的刺,难以拔除。
这不仅会加剧地区动荡,也将持续挑战全球经济秩序和国际治理框架。所以,寻求全面的政治解决方案,而不是单纯的军事打击,才是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