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说不要,海尔反手砸130亿,真当大家看不懂吗?

得,哥几个,咱就是说,你那股票软件的自选列表里,八成没有海尔兄弟的位置吧?

平时谁没事儿瞅家电股啊,感觉那股价就跟心电图拉直线了似的,波澜不惊。

可就这么个“老实人”,前阵子一言不发,反手就掏出130亿现金,把汽车之家给“收了”。

130亿!

啥概念?

这笔钱扔水里,那响声估计能从太平洋这头传到那头。

就这么一笔巨款,海尔拿去买了个汽车资讯网站。

这操作,就好像你家楼下卖了二十年拉面的王大爷,突然宣布收购了米其林指南,你说你懵不懵?

消息一出,海尔官方赶紧跑出来解释:“哎,大家冷静,我们不造车,真不造车,就是想把冰箱和汽车连上网,搞个生态。”

这话说的,艺术。

听着就跟渣男说“我虽然跟她聊天,但我心里只有你”一样,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信。

在这个时代,嘴上说“不要”的,身体往往都诚实得不行。

咱把录像带倒回去瞅瞅。

海尔这家伙,看着一身正气,背地里的小九九早就打得噼啪响了。

2022年,人家就偷偷摸摸搞了个叫“卡泰驰”的公司,业务清单拉出来一看:二手车买卖、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车家互联……嘿,你瞧瞧,刀刀都往汽车这块大肥肉上砍。

这哪是布局,这简直是把意大利炮都拖出来了,就等一个开炮的指令。

所以说,收购汽车之家,根本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图穷匕见”。

汽车之家是啥?

那是车圈的“中军大帐”,坐拥4亿用户,70%都是有钱有闲的中产。

海尔这一招,等于直接空降到了敌军司令部,不仅把用户数据(海尔高端智能家居的完美客户)一锅端了,还顺手抢走了方向盘和麦克风。

有人肯定得说,现在这新能源汽车市场,简直就是个血肉磨坊,价格战打得刺刀见红,连许家印那种级别的选手进去都被绞成了渣。

你一个卖冰箱的,头这么铁,非要往里冲?

问得好。

但这正是海尔的“鸡贼”之处。

自己从头干起?

学小米雷军那样,赌上全部身家和声誉,在发布会上哽咽着喊“为小米汽车而战”?

算了吧,海尔这把年纪,玩不起心跳了。

它选择了一条更稳、更阴的道——“师夷长技以制夷”。

它不直接下场肉搏,而是先买下最大的“兵器库”和“情报站”。

通过汽车之家,它可以光明正大地研究市场,分析用户,甚至扶持自己的代理人。

等把整个行业的脉络、玩法、深浅都摸透了,再亮出自己的“海尔牌”汽车,岂不是水到渠成?

再说了,未来的汽车是什么?

不就是一个会跑的“智能大沙发”么。

论造沙发、造家电、营造“家”的氛围,放眼全球,有几个比海尔更懂行的?

当别的车企还在挖空心思研究怎么在车里装冰箱、装电视的时候,海尔可以直接把整个家都给你搬进去。

这叫什么?

这就叫专业对口,降维打击。

当然了,这步棋走得险,一百多亿的赌注押下去,是“会所嫩模”还是“下海干活”,犹未可知。

汽车之家自身也面临增长瓶颈,二手车市场更是愁云惨淡。

海尔这一口,到底是吃到了龙肉,还是啃了一嘴鸡肋,还得让时间给个答案。

但无论如何,这事儿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

一个我们以为只会关心“制冷”和“静音”的传统巨头,突然调转船头,要去关心“续航”和“算力”了。

所以,别猜了。

海尔这已经不是有没有“心思”的问题了,这根本就是一场写在脸上的“阳谋”。

它现在说的每一个“不”字,都只是为了让未来的那个“是”字,显得更加理直气壮。

我赌五毛钱,三年之内,最迟五年,我们就会在车展上看到挂着海尔兄弟logo的概念车,没准中控屏上还能直接遥控你家的扫地机器人。

不信?

咱走着瞧。

这出大戏,才刚拉开序幕。